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的,即对文化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西方翻译研究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产生"翻译的文化转向"的概念,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社会历史文化的语境下研究归化和异化.就此展开讨论并指出: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的,在翻译过程中,应恰当地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化翻译学派以"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的主要范式,这给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带来了挑战。本文浅析了"文化转向"翻译观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并探讨了"文化转向"翻译视角下的译者角色定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对译学研究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角色被定为"仆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重要的转折--"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译主体问题.我国对翻译家比较有意识的系统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本文回顾了译者角色的演变过程,提出了要对他们的宝贵的翻译经验和技巧进行整理研究,重视其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以利于中国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丹尼尔·肖的跨文化翻译为理论基础,以西安市的公示语为研究个案,对西安市公众场合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公示语的跨文化特点的分析,指出公示语的翻译应以"归化"为翻译原则.文章从源语的文化信息的确定、目标语文化信息的处理以及跨文化翻译几个方面对西安市的旅游景点、各大商场超市的公示语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翻译在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时,不可能不涉及文化因素.当代翻译理论也日趋凸显出与文化研究逐渐融合的趋势.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与文化研究,揭示出文化对翻译的逐步影响和渗透给当代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角度和视野.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在当下中国全面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新疆翻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科学发展观和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在综合和借鉴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各种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角分析新疆多元一体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翻译文化安全问题。翻译文化安全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翻译文化"强疆"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翻译实践和文化翻译产业实现文化"强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使疆外文明"安全"走进来,疆内"文化"自信走出去,达到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传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自文化学派及其"文化转向"的翻译思想形成以来,学术界对其争论不休。文章从文化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入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文化学派和"文化转向"确实存在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它们创新了翻译理论,也为翻译研究展现出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论清末小说“翻译变形”的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本文试图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的翻译,与其说涉及的是两种语言,倒不如说涉及的是两种文化.翻译研究无疑应该置王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之下.本文以文化层次结构和文化进化论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吸收Popper的哲学思想,试图给翻译研究提供个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里,翻译被看作是个由浅而深,由表层到深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由文化表层翻译、文化中层翻译、文化深层翻译以及零翻译所构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提出了五个翻译模式,尝试性地对翻译活动的复杂性进行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转向"作为现阶段翻译研究的新的范式,过于夸大了文化的制约作用.本文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了语用学对未来翻译学取向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纯语言层面解放出来,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拓宽了视野,开拓了领域。然而文化转向后期所呈现出的无所不包的研究倾向使得其研究缺乏重点性、一致性和连贯性,学科边界和学科独立性日益模糊,翻译研究本体面临被替换的危机。本文通过对文化转向的哲学渊源、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影响进行分析,反思翻译的文化转向和文化学派研究,探讨当今翻译研究发展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旅游的文化化,特色旅游景点文本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容,使特色旅游景点文本更多地具有了文化功能.因此,在翻译特色旅游景点文本时,必须翻译出其中的文化特色,展示异域文化的多样性.要实现此目的,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异化,而不是归化,就成为首选的翻译策略,因为异化的翻译策略能使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在译文中呈现出来,而归化的翻译则会抹杀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但异化的翻译毕竟是"陌生化"的翻译,目的语读者对这种"陌生"的文化可能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理解,所以在必要情况下,对"陌生化"的翻译要进行必要的阐释,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特色旅游景点文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中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翻译工作既保证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又具备一定艺术性.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提高翻译工作者的文化视角意识.本文将美籍华裔作家杨志成翻译的童话<狼婆婆>(英文)与译文原著清代黄之隽的<虎媪传>(中文)的主要角色"狼"和"虎"进行深入剖析对比,从文化视角的差异讨论了化虎为狼的缘由,并针对此类翻译原则展开广泛讨论.研究表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视角差异,才能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获得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多元系统理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面向译语的新途径,这一系统具有动态功能主义的特点,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强调把翻译活动置于整个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分析"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来探讨文学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出现了"文化转向",对翻译的研究被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视域中。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翻译被放置在了宏观的历史和文化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为我们研究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对译者翻译抉择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本文将主要从清末民初的翻译现象考察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在这一特定时期译者操纵原文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目前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探讨赣南客家文化英译过程。赣南客家文化翻译研究极具现实意义。文化翻译的分析表明,地方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保留地方文化身份,才能达到地方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全球本土化为赣南客家文化翻译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古城保定要将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推广,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成京南近海强市名城,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作为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环,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针对保定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保定涉外导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翻译涉及两种语言,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汉语文化的"意合"、"曲线表达"、"主动"和"具体"与英语文化的"形合"、"直线表达"、"被动"和"抽象"等几个主要方面不同特点的探讨,分析了译者在汉译英中常犯的错误,从而阐明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