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而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且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即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强调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如何应对高考“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50例成语作以透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楚天都市报》1999年7月发了一篇感人的“大特写”,介绍中国一位老专家与荷兰的一位老女士的黄昏恋,在一个小标题中用“炙手可热”形容二老的热烈恋情。笔者对这一成语用例觉得不妥。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也有个此成语的误用例,即第4题 C 项:“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此二例一用于人,一用于事,都用作褒义了,意思分别大致是“热烈无比”和“很俏销”。据倪宝元《成语例示》称,此成语是贬义。这就与此语的来源有关了。《新唐书·崔铉传》:“郑(鲁)、杨(绍复)、段(瓌)、薛(蒙),炙手可热。”杜甫在《丽人行》中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屃。”形容杨国忠等杨贵妃家族气焰极盛,权势极大。上二误用例均无此意,故属误用。  相似文献   

3.
4.
李纪洲 《语文知识》2001,(12):22-24
成语辨析题就是考查成语的实际运用,高考已连续考查九年。成语误用类型多种,但对其感情色彩的考查,一直是重点。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褒义、中性、贬义之分,答题时,考生应根据语境明辨褒贬,看是否存在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例如:①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  相似文献   

5.
2011年全国高考17套试卷除江苏、上海、福建卷没有单独设题考查熟语(包括成语)运用外,其余14套试卷都对熟语的运用单独设题进行了考查。下面对其中的19例错例加以归类分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果不懂某个成语的真正意义,只从字面去理解,势必造成误用。  相似文献   

6.
从1992年到2001年连续10年考查了成语的运用。成语是历年来高考必考内容。本文将对历年来成语题考查的特点及命题角度做简单的归纳分析,为成语的复习提供借鉴和参考。一、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这一角度命题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如果不明了成语的褒贬。就很容易用错。例:(1)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  相似文献   

7.
彭程 《中学生阅读》2004,(11):28-29
查看历年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成语是每年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它的重要性无须多说,从高考对它考查的稳定性上就可窥一斑。但从历年高考试卷的答题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失分率仍很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该考点上少丢分甚至不丢分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实践中掌握运用成语的规律,还要加强积累,培养语感,掌握辨识成语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下面介绍一些辨析识记成语行之有效的方法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成语试题,不仅是语言运用考点中考查面最广的试题,而且也是常规题型中最富创新特质的一种试题。综观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7道成语试题,它呈现出如下四大看点:  相似文献   

9.
10.
何宜隆 《新高考》2009,(10):21-22
一、抓意义辨析一是准确理解,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文不加点","点"的意思是涂改,而不是标点。"不孚众望"的"孚"是使人信服,而不等于"符合"。"刻鹄类鹜"比喻摹仿得虽然不太逼真,但还近似。多用以劝解人们不要好高骛远;"画虎类犬"则是说摹仿得走  相似文献   

11.
乔建军 《高中生》2013,(27):4-5
一要弄清来源有些成语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其意义,如"后来居上"等,但对于某些成语,我们应该结合其来源,准确地把握意义,如"朝三暮四"等。例1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一个人要敢于冒烫伤的风险,才能从火中去拿栗子。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精品,它词约义丰,闪烁着智慧之光。不少成语出自古代典籍,有其本来含义。有的成语意思相近,极易混淆。同学们要想用对成语,还得下一番苦工夫。  相似文献   

13.
一、考纲解读1.考纲要求。《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2.考纲分析。①成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4.
赵永清 《语文天地》2011,(17):27-30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在运用成语过程中,常有人因"望文生义"或"孤陋寡闻"而误用。笔者所列高频误用成语80例,意在帮助人们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在运用成语时,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该用甲成语却用了跟甲成语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乙成语,导致误用。因此有必要学会辨析同义成语的技巧。下面介绍八种技巧。一.意义轻重不同。有些同义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只是在意义上有轻重的不同。例如"自以为是"和"自命不凡",二者都含有"认为自己正确"的意思。但前者是指主观不虚心,语意较轻;后者是自以为了不起,比别  相似文献   

16.
1.意义的整体性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或短句。其意义往往并非其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如赴汤蹈火不是走到汤里去踩火,而是比喻不避艰险;阳春白雪不是阳春里的白雪或阳春和白雪,而是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  相似文献   

17.
正确使用成语是高考语文的常考内容之一,笔者对全国近五年(2010年至2014年)来的高考成语试题进行了全面梳理,从不同方面对这些试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其命题特点,发现命题变化趋势,帮助考生增强备考的针对性.一、考查形式的变化考查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判断成语使用正误的题减少,辨析易混淆的同义、近义成语的选择题增多.  相似文献   

18.
高考成语运用题,主要是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往往针对成语误用频率较高的情形,设置成语实际义辨别不准、误用褒贬、用错对象、词义轻重不分、与语境义重复或矛盾等五大陷阱来干扰考生答题。  相似文献   

19.
成语题已经成为历年语文高考必考的知识点,面对数量庞大的成语,考生应采取什么样的备考对策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策略的运用,必然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望文生义成语是约定俗成的,由于时间久远,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不能根据今义去理解和使用,否则就会出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