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轻动词v分解成功能语类Tr和Pr。Tr和Prф特征不完整,Tr仅带有[person]特征,Pr带有[number]和[gender]特征,但二者作为探针分别与ф特征完整的内论元进行部分一致关系核查,消除语段上的语义非解释性特征从而生成英语被动结构。  相似文献   

2.
管约论认为ECM受NP格的驱动推导而成,赋格主要允准条件为管辖和邻近,其结果往往因限制过于严格而无法达到完全解释。简约论认为DP的格特征是固有的,DP的移动是为了满足对功能词的形态特征核查的需要。结合BowerB(2002)将v的功能分成Pr和Tr的假设,我们认为在简约论的框架内对ECM的推导进行解释更为合理:DP必须前移到[Spec,Tr],[Spec,T]位置,对Tr、T的格特征进行核查。  相似文献   

3.
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对日语[ぅ]类常用动词进行认知分析,阐释[ぅ]类常用动词的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并且以人们的客观世界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ぅ]类常用动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一个解释[ぅ]类常用动词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最简语段理论(PT)推导框架基础上结合标符算法(LA)和范畴特征系统论证功能语段结构、循环推导运算及其解释功能。特征核查和赋值通过一致性运算确立。句类和EPP特征由标符化确定。分析计算有效性与合并的制约条件。阐释功能语类投射的算子域CP语段的量化语义表征以及EPP特征与Q-特征和wh-特征的互动关系。阐明题元域v P语段的模态副词作附接语的合并和语义解释。范畴特征提供语义CI接口的解释指令。分析名词域DP的定指特征、算子特征、量词特征[Quan]和所指特征[Ref]等的交互以及复杂DP的重组所涉及的连接效应。阐述重组过程的分类及接口条件的约束本质。旨在进一步论证强语段分解表达量化结构表征的核心域、限制域和焦点域以及解释性原则,并充分诠释语段的类型变异、量化本质与DP复杂特征。述谓、事件结构、论元结构(ARG-ST)由动词域功能语段中心语PH(如Pred,v,Tr,Voice)及其投射表达。  相似文献   

5.
英语限定词D和汉语准限定词De分别与关系从句合并构成关系结构。C携带兼有EPP特性的语义非解释性[Rel]特征与带有语义解释性[Rell]特征的从句内关系中心词进行一致核查使后者提升处于Spec—CP位置。英语外限定词与cP之间存在一个CP结构;c与中心词Ф特征一致且吸引后者移到Spec—CP位置,同时为关系代词与中心词之间的格冲突提供了解释。汉语De的强EPP特征使11P从句取道cP语段边缘进行A’移位,提升处于Spec-DeP位置的从句使关系结构中的中心词NP能够省略。  相似文献   

6.
最简方案新时期,核查双宾语结构中两个名词组不可解释性特征是形式语言学不可回避的新问题。我们采用Chomsky总推导模式(General Configuration)对双宾语结构的推导进行改进,设想在v*P语段存在多个Spec位置分别核查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的不可解释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钟华 《现代语文》2006,(11):67-70
一、问题的提出 匈牙利语言学家(E)·Kiss(1998a)描写了匈牙利语、英语的对比焦点的句法、语义特征,区分了对比焦点和信息焦点.尤其是,她揭示了对比焦点的[ 穷尽性]、[ 排他性]的语义特征,并提出了确认对比焦点的并列结构测试法、否定结构测试法,这在语言学界广为人知,对跨语言的"焦点"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庆株(1988)把[士自主]作为一个基本语义特征对汉语动词进行分类,我认为[ 自主]还可以细分为[ 意愿][ 可控](能力),两种因素对动词的句法行为也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分析表明,对[±自主]的这种分解能够充分解释动词自主义隐现的条件和原因、主动与被动的对立.意愿情态(willingness)是意志情态(volition)的子类,以往对情态的研究集中在助动词上,本文则认为意愿情态可以作为普通动词的语义特征并对动词的句法功能有影响,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词中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使"字句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使"字句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使"字句表层句法结构是致使义深层语义结构的"直接映射"; 并对"使"字句的语义特征进行考察,发现绝大部分"使"字句具有[-动态性]、[-自主性]和[ 已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带阻尼项α||u||L∞u(α0)的不可压Euler方程。首先,我们利用Galerkin方法、Poincare不等式、Sobolev嵌入定理、能量不等式,我们得到了带有阻尼项不可压Euler方程有类似于古典不可压Euler方程的不变性(爆破解的存在性)。其次,我们证明了古典不可压Euler方程的解v(x,t)和带有非线性项不可压Euler方程解u(x,t)之间存在下面关系:u(x,t)=φ(t,x)v(x,t)φ(t)=λ∫t0exp[∫τ0||u||L∞ds]dτ)。  相似文献   

12.
英语被动句的生成始于被动化,被动语素改变了及物动词的题元结构,但没有改变其论旨结构,施事角色有显性或隐性句法实现形式;受事题元或提升成为语法主语,或称为原位宾语。管约论把满足格理论看成是受事宾语提升的主要动因,但是无法解释原位宾语现象,同时随着深层和表层结构被淘汰,格的分派观点失去了理论依据。简约论把无解特征赋值看成句法运算的原动力,格理论以格特征赋值得以维持:特征说下,被动语素吸收了v的[+ext arg]特征,剥夺了v的格赋值能力,生成一个包含[-Tr]特征的vdef。基于强最简主义下有关词汇阵列的设想,单及物被动句中,受事宾语提升和原位宾语两种被动句是互补的,与词汇阵列是否包含虚词there有关;受事宾语提升被动句中,单宾受事宾语必须发生强制性提升,双宾被动句中的间接宾语必须强制性提升,给T的Φ-特征和EPP-特征赋值,直接宾语则成为原位宾语。被动化中的受事宾语现象,既是语言内部运算系统满足外部行为系统的要求所致,也是为了制造输出效应、表达特殊语义解读的语言完美性手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由于语言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的机制尚未完全揭示开来,使我们对很多语言现象难以作出较科学的解释。事实上,人脑中语义的储存的方式是网络式的,人们总是借助语言组合或其他手段来激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越强,越易于激活;特征越弱,越不易激活。对于语言片段/A→B/而言,语义的提取方式则是在语言组合过程中激活,激活的动因可以是语段内的成分。也可以是语段外的成分。“A→B”中B激活A,A激活B。A(或B)被B(或A)激活的同时就删减了A(或B)的语义网络中的其他信息。语义输出方式是基于知识的缺省推理,如果“A→B”的组合中,A(或B)的语义网络中有几个特征可与B(或A)的语义网络的某一语义组合,就要看A的这几个特征的强弱,特征越强,缺省量越多,语言片段越短;反之,特征越弱,需要增加的激活内容就越多,语言片段就越长。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文章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探讨了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核心语义成分决定这些动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成分用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汉“笑”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这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可概括为“动作 方式 (情态) 原因(目的)”,但具体词语的词化模式存在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X长”与“X员”存在的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首先,从形式对称与形式不对称两个角度描写构词中不对称现象,并从类词缀虚化程度和表示复数的能力出发描写句法中的不对称现象。然后,从语义源流以及认知理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凸显原则的角度出发对不对称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滞留语义特征来源不同是造成不对称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梁雪梅 《海外英语》2012,(21):234-235
尽管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类型,但都拥有表达将来时间有可能发生事情的表达方法。语义分析法是研究词汇深层特性,并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英汉将来表达方法在语义分析后,可以看出具有[将来]、[可能性]两种语义特性。[将来]这种特性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表现出离现在时间远近差异的特性;而[可能性]则表现出强弱差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文章写作中,尤其是在文学写作中发挥着精确语言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模糊语言的语义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口语交际和文章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模糊语言表情达意,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本文仅从模糊语言的包孕性、动态性和双重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模糊语言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习语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词组、短语或句子,其在固定搭配、语法结构或语义含义上都是特殊的,一般不能随意改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习语具有文体、修辞、结构、语义和约定俗成等特征。文章概述了英语习语的主要修辞特征及汉语对称翻译的表达,以展现英语习语的语言练达及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20.
语义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的模糊性,不但可以丰富认知语言学的内容,而且对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也可以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从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出发用具体的案例解释了语义模糊的成因,并指出了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对语义模糊的解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