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涛 《大观周刊》2012,(34):46-46
白诚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以湖南民间音乐为基础,体裁多样,题材涉及面广,从事音乐工作四十多年来,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声乐作品。《洞庭鱼米乡》就是作曲家早期的声乐作品,歌曲反映了建国十年来湖南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由男高音歌唱家何继光演唱后很快在全国流传,至今任然有很多歌唱家还在不断翻唱这首歌曲。  相似文献   

2.
李卓 《新闻世界》2011,(9):228-229
在近两年的声乐研究中,“吴碧霞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得到声乐界和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作为一个歌唱家,她既能做到演唱中国民歌游刃有余,又能做到轻松自如地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不仅如此,她还在这两种类型的大赛中屡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  相似文献   

3.
李霞 《大观周刊》2011,(27):102-103
声乐演唱者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对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并且根据自己的综合条件充分发挥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以及独特的个人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4.
苏含 《大观周刊》2011,(30):202-202,134
民族唱法是一种中西演唱方法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它更多的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歌,曲艺,戏曲演唱艺术的精华,因此,对其传统演唱艺术的探索与了解是我们每个声乐学习者必须去做的,同时.对民族唱法的独特的歌唱技术的掌握,对其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将使演唱者能够更好的演绎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如何克服声乐演唱中紧张的歌唱心理,是涉及声乐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内容。声乐演唱过程中心理的调节能力,对于声乐演唱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声乐演唱中歌曲的思想情感是用音乐和语言来表达,对于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而言,紧张的歌唱心理是在所难免的,怎样能够克服紧张的歌唱心理,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是学生们和老师们共同努力追求和探索的课题。文章着重通过声乐学、心理学的双重角度阐述紧张歌唱心理的产生、克服、解决,最后达到游刃有余的最佳歌唱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情感的输出渠道,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用音乐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段。声乐演唱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演唱盛行的当下,如何借助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一项新的任务和使命。本文即针对声乐演唱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和阐述,加深人们对声乐认知的同时,也为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献计献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北京举办首届国际拳王冠军赛的消息传来之后,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作为周三刊的海军报,抢时效肯定抢不过地方日报。可取的途径,是别出心裁,选一个完全区别于他报的角度,报道最切合海军官兵心里的内容。契机来了。一个晚上。作者在家里看电视,屏幕上的体育节目里,正在介绍10位参加冠军赛的选手。“里昂纳泽·巴伯,WBO冠军  相似文献   

8.
肖俊妹 《大观周刊》2012,(11):287-287
声乐演唱者的演出或是比赛过程中,服装是否合身、曲目的选择是否合理、与伴奏合作的是否默契、演唱中是否能理智的控制情感体验都是声乐演唱中不可忽视的非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声乐艺术的新进步,中国唱法也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时代特征.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因此,这种演唱方法应予大力提倡和维护.在我们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对中国唱法的运用和训练也应加强研究和探索.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田岗 《大观周刊》2012,(28):31-31
歌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她富于作品鲜活的生命。作品写得好,最终要靠演唱者进行个性化的二度创作,才能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本文阐述了《玛依拉变奏曲》的二度创作其需要歌曲演唱者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要好.更重要的是歌唱者在深刻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演唱,将自己的演唱个性、风格融入其中,把歌的曲调、思想、内容、情感、意图等升华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表现给观众。  相似文献   

11.
2008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在奥运特刊的第六版上刊登发表了一首题为<中华圣火>的歌曲作品.这部作品是福建省业余词、曲作家赵键先生为中国奥运、为中华民族的兴盛有感而创作的.该曲创作于新世纪的2001年.作品定稿后,一次机缘巧合,经原中央台文艺中心主任邹友开先生(闽籍)推荐,由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戴玉强在北京专题大型晚会上作为压轴节目演唱,并在央视第3套节目中多次播出.  相似文献   

12.
柳萌 《传媒》2001,(6):43-44
作家叶楠以小说、影视剧作品名世,近年又写了不少短文章,而且多有自己的观点,读来很耐人寻味。谈潜艇沉落的文章,谈歌星演唱的文章,都刊登  相似文献   

13.
黄婷 《大观周刊》2012,(6):61-61
声乐演唱中,无论是哪种唱法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而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声乐的基础课程。学习好视唱练耳,不仅能提高掌握和运用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到声乐学习中去,以提高声乐演唱的音乐表现力与创作力。  相似文献   

14.
顾欣     
《档案与建设》2011,(4):39-40
歌唱家顾欣,1956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7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宗璞副教授。1977年毕业分配至江苏省歌舞团任独唱演员,曾两次荣获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独唱演员奖"。1981年赴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师从音乐理论家谭冰若教授专攻歌剧史及歌剧演唱。1982年随团赴美国访问演出获得好评,《华盛顿邮报》评价为"使人震惊的戏剧性男高音"。1984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干部进修班,师从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1986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民族声乐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段。出土于河南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深刻的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对于音乐的研究已经深入到音乐的整体音质效果当中。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美声唱法是结合了传统音乐的演唱的精华同时吸收了西方音乐演唱理论,在新的社会欣赏眼光下的声乐唱法的新形式。本篇文章将从现代媒体与民族声乐传播的角度着手,系统的介绍了现代媒体在传播民族声乐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乐府传声》是我国较早的系统声乐理论名著,为清代著名声律、词曲学家徐大椿所著。徐大椿的演唱既体现出清代昆曲演唱的艺术特色,又对清代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极为深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晓 《大观周刊》2011,(5):112-113
黄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主要为声乐作品。大致可分为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爱国歌曲和以优秀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爱国主义歌曲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民族性。体现在传承传统曲调、诗词节奏等方面。此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也富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高渝君 《大观周刊》2010,(41):134-134
舞台表演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舞台实践的能力。熟悉舞台及观众才能锻炼学生歌唱的心里素质,增强学生声乐演唱的技能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9.
展览演出     
维吾尔族的迪里拜尔是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被国际声乐界誉为“中国的夜莺”。  相似文献   

20.
周扬 《大观周刊》2011,(45):133-133
声乐技巧学习是声乐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从存在于技巧学习中若干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排除本能发声意识对歌唱技术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声乐演唱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