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报告中,第一次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1年3月,苏共二十四大重申并论证了这一结论,同时把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确定为苏联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自此以后,苏联理论界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专著论述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现将其主要观点简要介绍如下: 1.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这是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前提和主要观点之一。苏联学者说:“发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兴衰留给世人的思索是凝重的。对于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这个问题也许更值得深思。不过,在确立一种科学的方法之前,我们的思考肯定会失之于表面。笔者认为,把苏联社会主义的演化置于它本身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下进行研究,将会使我们有可能避免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而真正从历史中索解一些我们应随时吸取的经验教训。这时,历史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可以鉴往知来的“教科书”。一、重建秩序——列宁怎样创造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对俄国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持…  相似文献   

3.
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的炮火中刚一诞生就颁布了《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并按农民的要求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列宁一贯认为,平均主义不可能防止两极分化,农民不应再照旧生活下去,只有共耕制才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有着否定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惟意志论以及对苏联所处发展阶段再认识的积极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其重点却是宣扬苏联社会所取得的成绩,掩盖矛盾,粉饰太平。  相似文献   

5.
6.
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前苏联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作为指导性的理论思想上.脱离了本国国情,主观臆断,夸张了建设成就,过高评估了社会发展阶段,并据此制定出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方针政策,从而导致经济的衰败。中苏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改革的政治方向上.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和坚持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弃旧图新,即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国情”的视角分析中苏改革的成败,得出结论: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必胜。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再到实践,有着诸多的理论论述,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以马克思和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最为典型,最具说服力。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文章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和列宁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分析,并进一步对二者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比较,从理论的形成背景、理论的内容以及理论的贡献和价值三方面入手探讨其差异,以促使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以丰富发展,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8.
1991年12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国内战争冲击的情况下自行解体,举世震惊。这不仅直接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危机,更引起了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在对苏联解体原因剖析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列宁关于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的理论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组成部分。列宁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为依据,并估计了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列宁按新的方式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问题。列宁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帝国主义时代中经济  相似文献   

10.
民主社会主义由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由于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历代苏共领导人认识不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混淆了民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纵容甚至崇拜民主社会主义,导致苏联意识形态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轨道,最终亡党亡国。  相似文献   

11.
朱能 《中学历史教学》2008,(1):65-68,88,89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意义;第一国际的建立及其影响;巴黎公社的史实和经验教训;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和意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和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区别、实施原因及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经验教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史实及改革历程;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启示。主要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列宁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2.
结合历史的发展,从理论上探讨经学由产生而衰落过程的规律性:一是物极必反,二是合久必分,三是政治原因,四是社会动乱.还有治学方法的变化,造成繁琐、僵化,也是经学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点。毛泽东抓住了这一本质问题,在40年代及建国后一直关注和推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其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工业化的前提,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重视科技对工业化的重要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等思想对今天的经济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一百多年几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艰辛曲折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表述,虽然与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但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而是与时俱进地坚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根本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基础,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定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即使是在21世纪之初的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建基于对苏联模式问题的准确把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和对待苏联模式,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苏联模式的困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苏联模式虽然不复存在,但仍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以独断专行、高度统一为特征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在当时也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各种潜在的危机日益加剧,后继者思想僵化,最后照搬西方导致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无比优越性和无限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苏联共产党十分重视人民文化教育工作,伟大的人民领袖列宁在一九二○年就曾经指出:「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培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干部,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掌握文化知识,苏维埃政府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一天起,就化了很大力量进行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扫除文盲运动。一九四○年,苏联全国就扫除了文盲,成为人人识字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又是以独断专行、高度统一为特征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在当时也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各种潜在的危机日益加剧,后继者思想僵化,最后照搬西方导致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无比优越性和无限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