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年前,我考入黑龙江大学新闻系.追捧着“无冕之王”的光环,开始了大学生涯。在大学的第一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说,当你的作品被印成铅字出版时.就算入行了。2008年秋,经过1年军校生活的打磨和历练,我怀着对新闻的热爱,背着相机、带着纸笔,成为了一名笔走边防千里通信线上的宣传干事。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六年我利用工作之便进行采访,写了新闻稿九十二篇,被县广播站采用四十篇,省、州报刊采用十篇。虽然采用率不算高,可是我不能忘记,这是我的老师——《新闻知识》辅导我而取得的成果。我是已年近花甲、只有高小毕业的文化基础。《新闻知识》创刊后,我一直坚持订阅,将它看成是我身边的辅导老师,认真学习,从  相似文献   

3.
1988年夏,一位高中同窗来找我,临走时,把一本印刷不太精美的《新闻爱好者》留给了我。没想到,这本刊物成了我走向成功的“无言良师”。  相似文献   

4.
我是略阳县公安局的业余通讯员。自1977年秋开始写稿。不过,要说取得较好成绩的时期的话,还要算近两年了。这是因为我“拜”了《新闻知识》这个良师,它使我  相似文献   

5.
良师     
我爱书,常常与书相伴。在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讲了《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西游记》、《胡桃夹子》、《水晶鞋》等故事。在妈妈的嘴里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就像一曲曲轻柔的“摇篮曲”,使我恬静地进入了童话般的梦……到上学的时候,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许多如意或不如意的日子里,书给了我人生的力量和勇气。读书是非常愉快的事情,比三月里踏青、六月里喝雪水更加舒畅。它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撷取。忙忙碌碌了一天,步入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橘黄而温馨的灯光下,展开心爱的书,用心品读,陶醉于书的海洋中。不知不觉中,书的浓…  相似文献   

6.
谢谢良师     
一年前,我如意考入了向往已久的军校,并被分配到中文专长队学习。我拼命地写,不停地寄,天天盼着自己的文章会变成小小的铅字。然而,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寄出去的稿件全然石沉大海。正当我彷徨时,写作教员对我说:“认真读一读《新闻与成才》吧,相信时你会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的”。于是,我干脆搁笔不写,潜心研读《新闻与成才》。果然,《新闻与成才》就像一位无言的老师,使我懂得如何练“内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出于从心理角度缩短与它高不可攀的距离的想法,我试着向它投出了第一篇稿件。不久,一封退稿信和主编亲自回复的…  相似文献   

7.
传媒良师     
我坚持业余新闻写作50余年,与全国30多家报刊的编辑记者有过交往,自称"半个传媒人".老年人爱回忆过去,想为两位传媒界从相识到相知的良师益友写点文字,以表感恩之情,并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8.
参加了几次出版工作座谈会,都听到有人感叹:如今,编辑的社会地位太低了。发言的同志“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求提高编辑的社会地位的呼吁已经有几十年了,“有关部门”当然不能说一无所为,但其实许诺甚少,实绩更微。如今再呼吁几次,当然也很必要。但是,仅仅“呼吁”,仍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要象《国际歌》唱的:“全靠我们自己”,要靠自己的工作来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使出版工作有较大的改观;同时,使我们编辑学、出版学等等理论建设有较大的突破,用理论和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现在暗涌一股不正之风,抄袭之风。有人居然还振振有词:“天下文章一大抄!”我把这类东西一律斥之为“二手货”。这种二手货主要靠“拿来主义”,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拿”来就用。这些年,太多的复印机式新闻,已让读者腻烦。打开每天的报纸,日报与晚报一样,党报与专业报一样,掩上各家的报头,都是一个面孔,一个版式,一个爹娘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好似复印过的一般。版式雷同,栏目也如出一辙。现在的人不知是懒得动脑呢,还是这就叫“提高效率”?你搞“焦点眉批”,他也搞“焦点眉批”,你想出一个“新闻点击”,他就照样抄了去,反正未经注册,抄了也不构成侵权,你拿他投折!栏目想到一块儿,他尚可狡辩“英雄所见略同”,文字、图片的抄袭  相似文献   

10.
“与众不同,乃众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事件要新,同时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享受同样的新闻资源时,要做到“与众不同”。《牡丹晚报》常常要求记者“要做菏泽最好的新闻”。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在“策划”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1.
我是1990年开始学着写小消息、小言论、小杂文的。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写作实践,谈谈提高中稿率的问题。 一是找“窍门”。找“窍门”就是选好文章的主题。有些问题粗看没有什么新意,但从另一个侧面入手,就可以使要写的内容翻“新”。1990年,国务院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清理企业“三角债”,我就在“第二次”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我想:既然再次清理“三角债”,就说明清理三角债有个“前清后欠”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三角债”就会永远清理不完。我就撰写了题为《“清欠”要防“前  相似文献   

12.
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采访扎实写作镇密等基本要素,少不了在动笔之前研究研究,这就是“吹稿子”。一个常人眼里不值一写的“战士抓歹徒”,新闻干事带我采访了3天之后,我急着下笔,新闻干事连说不忙,往办公室一坐一杯茶一支烟师徒两人“吹”了一天“牛皮”,从社。大背景吹到歹徒扣动扳机的瞬间动作,从战士的勇敢精神到军队方兴未艾的精兵尚武,“吹”到半夜,才吹到抓歹徒毫发未伤靠的是过硬的军事技术,正靠在当时军队习武热上。师徒相视一笑倒头便睡。一周之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先后发了一组系…  相似文献   

13.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14.
"创意,是管理出来的。"这可能是一个让众多创意人不爽的观点,但才是"赢在创意"这个问题的关键。必须要有人能建立一个新传播环境中奏效的"创意机制",并娴熟地运营这个机制,我们才能说:"赢在创意"不是一句自我陶醉和自我安慰的空话。我们行业内的每个人的确活在"创意"这根救命稻草上面,但所谓"创意"到底是什么?"创意"是如何产生的?"创意"又如何产生价值?——这些问题绝不是高调打一针鸡血,或是低调喂一碗鸡汤能解决的。所以关于"赢在创意",咱们来说一些干货。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特别痛恨腐败,特别痛恨贪官,但是你真让他去反,他又没有勇气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靠山吃山,写新闻更要学会这一招儿。基层通讯员虽然无法和专业记者比高低,但努力找出自己的优势,将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我在煤矿工作,就尝到了不少靠煤吃“煤”的甜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节约能源》专题节目,起初我只是做个听众,时间久了忽然发现自己周围的不少事情,就是该节目所需要的内容。于是,我就采写了我矿计划  相似文献   

17.
“堪靠灯”是英文Concordance的译名。这个译名见于1932年燕京大学图书馆引得编纂处主任洪业所著《引得说》一书,但它并未被正式用于任何书名。 Concordance一词来原于拉丁文ConCordantiae,原意为“谐合”,作为“语词索引”的含义是假借的。1244年,Hugo de Santo Claro为拉丁文Vulgate版本的圣经作语词索引时第一次使用它。他的这部索引后  相似文献   

18.
吴焰 《新闻天地》2008,(8):47-47
四川大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的惊心动魄,让人至今“谈湖色变”:所以,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巧借“堰基湖”而把民意堵塞喻为“言塞湖”,要求领导干部要充分尊重并畅通民意,这个词旋即风行开来——不仅在于它形意的巧妙,更在于,人们感受到了权力部门对民意的敬畏。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与写作》喜庆创刊十周年的时候,我谨代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记者》杂志向《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全体同志表示热烈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和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时,别人写植树造林,我照样子也写植树造林,结果写出许多“废品”来。我在失败中觉醒,总跟在人家后头照猫画虎写不出新闻来。以后我比较地注意了为“大路货”选个好角度,为“半成品”觅个好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