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诗文经常使用“用典”这一修辞。古人用典一般有三个特点:(1)用古事,(2)用古语,(3)借古说今。熟悉古人的用典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古诗文,并从容应对高考中的有关题型。  相似文献   

2.
用典种种     
在古籍中,尤其是在诗词曲赋中,古人用典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人用典的几种情况。古人用典主要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化用等六种。  相似文献   

3.
马致远散曲用典颇多,其用典内容可分为"稽古"、"引经"两类,形式则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等,典雅宜人、清丽可观、不露痕迹、别有意味是其散曲用典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熟悉概念】所谓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而"用典"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  相似文献   

5.
孙宏新 《学语文》2006,(6):3-33
用典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文献的词句来表达自己情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古人善用典,用典如果用得好,能够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有时候通过对用典的分析,往往是打开理解诗歌的钥匙。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高手,他在自己的诗中喜欢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锦瑟(》见卷首)是用典方面的典范,但也因为过多的用典导致读者的不解而引起不同的理解。下…  相似文献   

6.
<正>《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写诗,就跟我们今天写作文一样,需要用名人事例、名言警句,来让文章显得有深度、有内涵,还能更好地体现中心思想。这种手法大家都不陌生,叫做"用典"。引经据典,一是能够控制诗词的字数,用有限的文字更好地传递诗人的思想。想想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要在这么少的字数内表达诗人复杂的情绪,不容易啊。用典的另一个作用是委婉表意。臣子给皇帝提建议,说错话很容易就被贬官  相似文献   

8.
化用是自古以来文学家、政治家在创作中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法。它不同于引用、藏词,也不同于诗歌创作上的用典,而是一种独立于其它修辞手段之外的自成体系的修辞方式。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但"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的确,化用不是消极的,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出新,借梯上楼,达到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纵观古今化用的例子,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总体上看,可分为整体化用和部分化用。  相似文献   

9.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前人对此褒贬不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古人爱用典故的原因何在?怎样评判诗词中典故应用的优劣?文章对此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颜延之的诗文创作总体上大量用典,故而历来诗话都以"用典为博"来概括其诗文创作的特点。但是通过对颜延之现存诗歌用典的考察,发现其用典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多与寡的区别,这与其诗歌创作动机及创作心理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颜延之现存的诗歌作品难以显示其用典好"博"好"密"的自觉创作特色,更多的是受制于文体特征与创作语境需要下的主观且被动的斟酌与润色,体现出颜延之文学随从身份下文学创作的局限与无奈。  相似文献   

12.
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多有对其诗歌用典观念的论述,主要包括用典非以多为贵,应避用僻典,应对典故加以适当调度和锤炼,以及用典不可太泥等几方面。这些观念和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正相符合,而且也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翁方纲的"以考据为诗"和浙派诗人的好用典故等风气而发的。  相似文献   

13.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相似文献   

14.
我们平时讲文盲文,学文盲文大多是从语音、文字(实词、虚词)、词法、句法等方面人手,很少走注意文言文里的修辞,就连教材中也很少提到修辞。事实上,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辞采的。因此,掌握一点文言文的修辞知识,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很有好处的。如果不了解文言文的修辞,往往会造成很多误解,给学习带来困难。(一)用典:文言文里经常引用名言或故事来表情达意,这叫用典。学习时,只有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在文盲文中的含义,用典的方法有:1.引经。直接引用古人的语言来证用自己…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江西诗派的"首宗",黄庭坚主张"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以求"点铁成金"、标新立异。山谷诗歌数词的用典,具体体现这一诗学理论。该文主要在其近三百首七律中引出近50例含数词的诗句进行研究,发现大多字字有来历,资书以为诗。它们主要由经史、诗文乃至传奇故事融化而成,也有只用浅显典故或直写客观事物本身的数量性,都大体达到了生新自然的境界,但不乏用典过僻而出现的生涩现象。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从用典形式看有“用事”和“用辞”两种类型。“用事”表现为“推陈出新——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弹琵琶——按照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大特点;“用辞”表现为“引用前人诗句”和“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创造新的风格”两大特点,从用典特点看,表现为“不拘一格”和“自然妥贴”。从用典的基础看,有“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犬是龙形象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人认知心理中犬与龙的密切关联同人们言语交际时求雅避俗的语用心理一起促使各种含"龙"字的犬名应运而生。作为犬的雅称,"乌龙"最早指黑犬,后来因用典而成为犬的代称,词义由特指变成了泛指。唐以后文学作品中所用"乌龙"一词由于受典源故事中家奴与女主人私通这一关键情节因素的影响,除了具有代指犬这一较为稳定的词汇意义以外,还具有暗示男女欢爱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朝文人好使事用典,掀起了文学史上"用事为博"的第一个高潮。本文从南朝诗作用典、南朝骈文用典和藏书抄书与南朝文人用典等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9.
王维诗中的"典雅"之美,包括"场面庄严""情致高尚""用典自如"三个方面。"场面庄严"多体现于应制诗中,它跟诗人"雅正"的创作观念分不开;"情致高尚"体现在作者超越功利的处世态度和表达上的节制;"用典自如"是写作技巧上的特点,在王维的七言歌行及各体裁诗歌中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20.
王芳 《语文知识》2013,(2):77-77
化用是自古以来文人在创作中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法。它不同于引用、藏词,也不同于诗歌创作上的用典,而是一种独立于其它修辞手段之外的自成体系的修辞方式。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化用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但"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的确,化用不是消极的,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出新,借梯上楼,达到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