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实践》2011,(6):20-20
本刊讯5月10日,杭州文广集团主办的"广播评论3.0传播新时代暨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线快评》节目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参加会议的国内相关媒体、专家学者及电台一线的节目制作者各抒己见,针对"评论3.0传播新时代"的观念及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线快评》节目,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金波 《新闻实践》2011,(5):10-11
当今时代,信息是可以共享、复制的,观点却是独家的。 观点决定着媒体的高度、品质、声誉和影响力;观点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广播新闻评论,体现的是电台的立场和话语权。而广播快评这种对新闻即时评点的节目形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海量信息时代里,越来越显示其优势和魅力。快评是主持人或评论员乃至听众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作出的简短的广播评论,一般由"新闻事实+评论"组成,其美学特征在于"短平快".  相似文献   

3.
我主笔都市快报"快报快评"评论专栏迄今已6年,每年共完成240篇左右的即时新闻评论。"快报快评"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并获2009年度风尚媒体大奖专栏奖。写评论是我喜欢干的活,我称之为"无限风光在评论"。我觉得"言之有识"很重要,这里的"识"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常识与胆识。美国王牌主持人丹拉瑟有个著名的"后院篱笆墙原则",是说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篱笆上聊天,会关注什么新闻。  相似文献   

4.
王健 《中国广播》2014,(11):38-40
"新闻快评"囿于评论员准备时间短、素材有限等原因,容易造成观点偏差。本文从实战出发,分析了评论员在快评中务必把握的几个关键因素:新闻真实性、主流价值观、评论的内涵和外延、建设性观点、语气和语态、时局背景。把握关键要素,才能在评论中牢牢占据客观理性的立场和把握好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5.
朱凤玖 《新闻世界》2014,(1):131-132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和传播模式上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和创新。但是,在网络新闻评论日益壮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以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为例,分析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佳宝 《新闻世界》2014,(11):64-65
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的兴起及发展,主流媒体微评论成为舆论引导的主要方式之一。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主流媒体的评论不仅在新闻传播方式、传播模式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更在舆论引导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人民微评"板块为例,分析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在微语境下如何进行舆论引导,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周敏 《新闻世界》2014,(1):171-172
本文以《新闻评论》课程的考核为例,认为高职新闻类课程的考核应从就业、职业、专业、课程四个维度定位考核方案;基于该考核方案,在"联合考核"与"过程考核"中把控考核过程;采用学生评与教师评、阶段评定与最终评定、综合评与单项评等多维度评定方式确定考核成绩。  相似文献   

8.
朱可江 《新闻前哨》2013,(12):41-41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的格局和传播形态,以微博为代表的"微评论",推动着纸质媒体改变表达方式。从2012年开始,《三峡日报》在一版开设"三峡微评"专栏,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作出迅速反应,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情理交融,起到了微言大义,引领舆论的特殊功效,可谓小中见大。"三峡微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党报评论,其实就是‘党的声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多,全面深化改革难点多,新媒体、自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两个舆论场"交流交锋日益增多,党报评论需要做活政论、增强贴近性,做靓时评、增强互动性,做精短评、增强可读性,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壮大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媒体发出自己声音的形式,在我国正越发成为各大媒体的主打栏目,但目前现实的情况是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低下的现状,而归结其原因就是"可看性"、"可听性"、"可读性"不强。本文总结了几点常见的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不强的表现: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不痛不痒;画地为牢,闭门造车;不是"近日"就是"日前"。就此提出了提高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的几点做法:定位准确;放下说教姿态;夹叙夹议;巧用音响等。  相似文献   

11.
湖北日报改版备受关注,评论堪称亮点之一。我梳理了一下,大致有四个特点:一是评论总量增多,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党报评论体系。前十天社论总共发了两篇,评论员文章7篇,三版发时评22篇,时评分快评、锐评、热评、大家谈等,其他版面的编后短评等评论8篇。  相似文献   

12.
虽然新闻评论诞生于近代,但是在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却可以找到其源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这些都可以看做是我国新闻评论的源头。了解这些笔法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发展和运用,对于新闻评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评论是互联网发展下新兴的评论方式,其优势和影响力日益显现,以深度分析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面对“网评”的冲击是“避短”还是“补短”?本文结合媒体发展趋势和新闻传播规律,从网络评论的优势、电视评论如何应用“网评”、电视评论突出自身长项等三方面,提出电视评论节目值得借鉴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政务微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评论缺位”(包括“评论不在位”和“评论不到位”),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对策——评论“四清”:“认清”政务微博“为何评”, “厘清”政务微博“评什么”, “思清”政务微博“怎样评”,“弄清”政务微博“谁来评”.  相似文献   

15.
新闻时评正当其时。既然是时评,它的基本要求是:"时"抓得紧——有时效,是时事热点,是新近发生的、重大的、关注度高的事情;评要很鲜明——有观点,或先声夺人,或更有深度。更重要的是:它必须说实在话,心里话,此所谓真诚、善意;评论时追求有法律、伦理、人性上的形而上的引导,此所谓"意见领袖",是理性。在我看来,评论的境界有三,初级境界是: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更好的境界是:独具慧眼,说出了人家想说却又说不出的东西;最高的境界是:更胜一筹,高人一等。此所谓建设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新闻评论要有附加值的观点渐渐显明。而对于何谓新闻评论附加值,尚未见学者作出定义。另一方面,"新闻评论附加值"已成为新闻评论研究的一个术语。若其概念尚无比较一致的观点,那么相关专业交流将无法正常展开。斯大林曾说:"为了避免发生混乱,我们必须预先确定我们所运用的概念。"爱因斯坦也曾说:"知识的实质就在于一门专业领域的详尽的术语。"因此,有必要探析"新闻评论附加值"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实践证明,微信就像一张连接听众的传播网,为广播传播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尤其对广播评论来说,微信的进入,一改以往"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后话"等比较单一的式样,随之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草根评论、官方微言、网络时评、微辩论、微广播、微声音"等新形态。微信不仅改变了广播评论的生产流程,也带来了广播评论传统文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曹林 《中国记者》2012,(7):37-39
微博给传统新闻评论写作带来了反思的机会,微评的一语风行也给评论写作的"走转改"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但那种因微评出现而否定传统新闻评论的观点是偏激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点睛之笔",其深入透彻的说理分析,让人们在新闻"快餐"之后,了解到更多的背景和专业观点,在给观众提供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思考。如今,新媒体的加入为电视新闻评论增添了活力与动力并促进其不断发展。本文从内容与呈现形式两方面浅析新媒体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并结合新闻节目的有关成功案例探讨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20.
钱爱民 《今传媒》2013,(2):51-52
看一家报纸有没有品位,不妨读一读这家报纸的评论,常言道: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号角和旗帜。也正因为评论具有新闻性、指导性等特点,虽说它寻常只是区区几百字的篇幅,却是不太容易写得好。当然,想写好评论也有许多路径可走,"‘敢’字当头"可谓其中之一。当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到素材、提炼出观点,再通过"敢于尝试、敢吐真言、敢为人先"等的写作来加以释放,"评论出彩"就不是什么"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之类的难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