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新旧体制的转轨中,如何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1、从“看不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节的关系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表明,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存在没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资产阶级历来非常尊崇市场,有人形容市场是资产阶级心目中的“上帝”.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极力鼓吹“经济自由化“,主张实行完全的竞争.认为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完全竞争经济中的均衡和最优化.恩格斯指出:“垄断是重商主义者战斗时的呐喊.竞争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厮杀的吼叫.“斯密的思想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本文拟就宏观调控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一、关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特点分析我认为,我国宏观调控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在当前,宏观调控和计划经济管理并存,以宏观调控为主。随着改革向前发展,计划经济管理的内容进一步减少,宏观调控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发展到最后,发生质的飞跃,计划经济管理由宏观调控完全取而代之。2、直接调控和间接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针对市场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国家进行有效地宏观调控。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市场调节”。忽视或不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所以,讲清“国家宏观调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认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单单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我们要依靠国家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由国家通过经济杠杆、法律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加以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即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能够充分合理的配置资源,适应市场中的供求关系,遵循价值规律,从而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本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着手,分析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协同作用,希望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在理论上进一步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具体的探索,明确地提出以建立“中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形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高度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该文首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建立“中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形式的命题。然后,在本论这个命题论述了这个体制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实行自主的企业制度;建立完整的市场组织;完善间接的宏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市场机制、市场体系、企业制度及管理,宏观调控、对外经贸五大方面探讨了香港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自由开放型市场经济模式”,揭示了其对我国内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有种认识从“命令经济”、“统制经济”的极端走向排斥宏观调控的另一个极端。本文旨在阐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宏观调控,相反,对宏观调控具有新的要求。计划和市场已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础性手段,无论是欠发达的市场经济还是成熟的市场经济都需要宏观调控,其焦点应立足于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管理模式─—“双层调节”模式,以及与此适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有“两只手”.一只叫做价值规律,一只叫做宏观调控.前者可以说是一只无形的、看不见的手,后者可以称为有形的、看得见的手.无形的手通过价值规律实现微观搞活,提高和发展经济效益;有形的手则运用宏观调控保证经济运作协调、健康、有序发展.“两只手”缺一不可,必须综合交互运用,坚持做到“两手抓”.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为此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紧密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要彻底地理顺政府与单位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科学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新秩序,必须完整构造价值目标体系,正确认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前提并遵循市场经济运动的基本原则,才能完成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教育这个社会活动,有着自身的内部规律和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能简单地运用价值杠杆功能来配置教育资源,也不能以眼前、局部的市场需求作为制定规划的依据。而应运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对教育超前投资;应面向现代化建设的大市场、面向世界市场、面向未来市场,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规范人才市场,通过法律形式抑制垄断,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限制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公平竞争,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有力的激励机制,使教育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加快西部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在开发过程中 ,无疑需要充分启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但单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西部地区落后的问题。无论是从我国开发西部、国外开发落后地区的历史看 ,还是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加强政府对西部开发的宏观调控都有其经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监督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的审计信息,在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维护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保护国有财产的完整与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审计监督。本文就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和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努力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领域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同时又为市场经济增添活力。本文认为,实现社会保障从单位化向社会化的转变,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宏观调控的三大导向。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它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体系的主要条件,又是国家宏观调控决策科学化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政府行为出发,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体制转型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所经历的一系列改革,展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讨论了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并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市场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有助于我国建立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房地产而言,宏观调控在新的发展时期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宏观调控是必要的,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干预因素。加强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要从多方面着手,使房地产业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本文从二方面阐述了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和必要性和手段,为我国房地产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经验表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离不开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必须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内在统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功能互补."十一五"期间,宏观调控不仅要立足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要着眼于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