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什么是语汇?现代汉语语汇是怎样构成的?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全部词的总汇,称作语汇(过去的语法书上称作词汇)。语汇包括语言里所有的词和相当于词的各种熟语  相似文献   

2.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的总和,我们汉语的词的总和,就是汉语的词汇。词和词汇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有时,一定范围里词的总和,如一个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所使用的全部词,也可以称为词汇。但是一个一个具体的词,就不能称为词汇。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国内外语文教改实验证明,加强整体训练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其形式和内容来看,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作品中的一词一句、一章一节往往与整篇(部)作品的总体构思有关,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血肉相连,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的词、句、段,或一本书的局部内容都离不开它的整体。我们通常说  相似文献   

4.
话是一句一句说的,文章是一句一句写的,所以句子是人们说话、写文章的基本使用单位。句子的语法构造也就成为语法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句子 什么是句子呢?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具有一定的语调,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这指出了组成句子的语言材料。有的句子是由词组成的,有的是由词组组成的。其组成的方式有两种: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帮助下,词或词组独自成为能体现交际功能的句子。如“有”这个词,在词典里只是一个词条,只表示一个概念,只是句子的备用材料;当教师点名  相似文献   

5.
"词汇又称语汇,它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丰富与否直接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更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品词析句,品出语文味(一)扣住语境,品味语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品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难道齐国没有人吗?这句话是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时说的。品味这句话时,我启发学生不要凭空想象,要根据前后来思考,引导学生扣住瞅了一眼和冷笑一声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成语。现对成语识字教学谈点应该注意的问题。若把成语看作固定词组,其构成成分可称为“词”。若依成语的作用在句中相当于一个“词”,则构成成语的成分可称作“语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按传统说法,姑且把构成成语的成分称作“字”。在教学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三者的关系,理解、积累是基础,运用是根本目的。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水平级。只能理解积累,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作“消极语汇”,既能理解积累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作“积极语汇”。可见,学生学过的古诗即使会背了,但如果不能自觉地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只能算是一种“消极语汇”。将这一“消极语汇”尽快转化为“积极语汇”,加强实践运用的练习是一个关键。如果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不但注重让学生理解背诵,还能抓住重点,…  相似文献   

10.
语汇·词汇·词偶翻报纸,在《品味生活》栏里看到刘心武的一篇随笔,前三段头一句里都用了个“语汇”这个词,竟没有一个用得对。当头一段不长,照录如下:“北京街巷这几年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语汇,这些新俚语通过各种传媒特别是‘京味电视剧’流向了四面八方,以至某些在中国学汉语的‘老外’也张日闭口就是‘大款’、‘大腕’、‘侃爷’、‘面的’……”(中国青年报,’93.11,20,5版)接下来还有这样两句:“在这些语汇里,有一个是‘歇菜’”;“‘歇菜’这语汇不知是怎么出现的。”如果说“俚语”表示粗俗的或者通行面较窄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或称:地域方言词)?现代汉语方言词一般指哪些词?我们发现,对此问题,语言界众说纷纭,所指不一。以几本有代表性的专著为例,可以归纳为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只在某一方言区域内流行的词,我们称为方言词。”“方言词指普通话里不用,而只有某个地区的人使用的词。”“方言词指的是跟普通话语汇相对的流行于某个方言的语词”。上述种种界说,措词大同小异,观点可谓一致归为一  相似文献   

12.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或者说词汇是语言的生命。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单词是词汇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浅说音位     
初学语言学知识的人,普遍认为音位深奥难学。其实,音位只是从语言结构四要素(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之一语音里划分出来的一个单位。它存在于语流的每个句子、每个词中,并非那么神秘、难懂。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都要从基础做起,一篇文章当然也要由字、词、句构建起来,要了解这篇文章首先就要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好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深入地解读一篇文章呢?下面笔者  相似文献   

15.
“Box”这个词在英语当中作为“盒子”这个意思是凡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然而,它作为“拳击运动”这层意思就不一定是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了。为什么同是一个形式,却具有两个毫无联系的意思呢?我们可以先从语义学中的歧义谈起。语义学是研究词以及语言的其他部分意思的学科。歧义是语义学的概念之一。Doris.T.myers在Understanding Languge一书中给歧义所下的定义是:“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单位。”Fromkin等在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中也指出:“如果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以从不止一种方式去理解或翻译,那么这个词或句子便称作有歧义。”在英语中,“cricket”这个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的词汇海洋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这就是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但某些词所具有的两个义项意义完全相反,即同词反义,这种现象却比较特殊。所谓同词反义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体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含义。这种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在文言文的阅读学习中,如果不认真辨析,是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的。下面的几个例子就是这样的情形:①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②求善价而沽诸?《(论语·子罕》)这两个句子中都有“沽”这个词,①句中的“沽酒…  相似文献   

17.
付敢泽  刘敏波 《初中生》2014,(Z2):15-17
正【技法阐释】有两种现象历来被视为文章大忌:或者下笔如脱缰野马,漫无边际,远离主旨;或者行文似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中要害。其实这也是我们中学生作文最容易患的毛病。怎样避免如此弊端?有一妙招叫"一词(句)立骨"。一词(句)立骨,顾名思义,即以一个词或一句话建立起文章的骨架。具体而言,它是一种以某  相似文献   

18.
一、品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一)扣住语境,品味语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品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难道齐国没有人吗?"这句话是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时说的.  相似文献   

19.
李弗不 《读写月报》2022,(14):28-31
<正>如今的中考,有一道题考查率比较高,这就是考查关键(重要)词语的含义。如何解释句子中的关键(重要)词的含义呢?我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一:联系文章语境解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任何词语的意思,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成的,什么样的语境产生什么样的词义。揣摩语境,是解词的一个好方法。譬如:  相似文献   

20.
歧义句分析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这句话从书面看可以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大;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里)北京籍的人比较多。歧义句不一定是病句,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有两个意思,其一为父亲生病了,要开刀治疗。其二为父亲是医生要给病人开刀。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