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活动中有两个主体(学生与教师),有两种活动方式(教与学),有一种关系(适应关系).英语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逐步形成英语能力的双边互动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教学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创造性,才能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相互发展.具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活动中有两个主体(学生与教师),有两种活动方式(教与学),有一种关系(适应关系).英语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逐步形成英语能力的双边互动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教学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创造性,才能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相互发展.具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教学活动中有两个主体(学生与教师),有两种活动方式(教与学),有一种关系(适应关系)。英语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逐步形成英语能力的双边互动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教学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可以说,没有了师生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师生双方间的相互承认(即双方要承认在互动中各自所承担的权利、义务与角色。特别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在互动中需承担一定责任的同时,更要承认学生所应享有的权利),意味着师生在互动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平等。就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看,师生双方在互…  相似文献   

5.
<正>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剧场活动,在以教学环境为核心的课堂剧场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精神能量转换,师生以各自角色现场互动、演绎,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之实现。教学活动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同生活,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共时性之下,认识师生活动关系的交互  相似文献   

6.
在果堂实践中,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三种方式.在这三种互动中,“师生互动“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可能动地促进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辩证统一。[1]互动式教学是把教学活动看作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8.
互动: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动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在互动中,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等方式。教师在互动活动中,要做有心人,要转换和优化知识结构。要坚持平等性、激励性、高效性和全面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互动,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也是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活动。要将教师在教学中唱主角转向为双向的创造性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那么何为"互动",如何"互动",就成了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一、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互动。它是指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  相似文献   

11.
<正>互动教学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互动环境,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良好关系,使教与学双方在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观点的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师生教学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挖掘双方的潜能,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教学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师生互动:以学定教,突破教材难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是  相似文献   

12.
张待娣 《考试周刊》2011,(16):50-51
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平等参与、共同活动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教学行为的存在意味着对话是教师、学生与读本三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以致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担任着向学生抛出精彩话题的角色,使师生双方有"话"可"对"。在"对"的过程,"问"与"对"的双方是双向互动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师生双方的知识结构经过思维的碰撞而呈螺旋式上升形式,最终使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寻求到"共识",达到"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师生互动准则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影响师生互动的主要原因是良好的教育情境、明确的自我意识、对对方的知觉以脑对对方的期待。促进师生互动的四条准则即相互尊重、情感交融、自由选择与参与体验。结合案例提出德育中充分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必须遒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方式,其互动方式有:问题互动的教学方式,讨论互动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是"全人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体现。该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双方在平等的互动中建构知识。师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共同体,各自主导地位是交互出现的。但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问题—互动"教学模式下却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习者直接或间接地互动,从而走向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效果。如何促进初中地理课堂的师生互动,提升其有效性,笔者将从互动类型、互动模式和有效互动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师生人际冲突是师生人际关系的冲突.是师生心理互动的结果,师生心理互动是师生双方发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师生互动的交互作用和循环因果关系原理,要化解冲突,必须依靠双方的共同努力,变相互指责为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共同营造师生间心理互动上的良性循环。师生人际冲突根植于病态人际互动模式之中,病态人际互动模式主要有缠结型模式和疏离型模式。如果师生双方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人际互动模式.师生间的人际冲突不断的状况将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高中教学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的关系,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在积极沟通的过程中,不但促进活动双方的情感交流,使活动过程更和谐。所以,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堂互动中要加强沟通,使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更了解,学生的发展更迅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对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概念的理解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处于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实践中,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有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三种方式。在这三种互动中,“师生互动”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可能动地促进生生互动和群体互动。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1]尽管在李威德的小团体沟通模式、贝尔斯的交互作用过程模式和佛朗德斯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方式不同,但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重大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生成。互动教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如何在师生互动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师生互动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值得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一、互动教学概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