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对现实问题的正确回应、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适应了时代的潮流、人民的需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及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改造原因的多视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改造是改变我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对它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深入考察社会主义改造发生的历史条件,就会明白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即理论信仰、社会实践、国际形势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历史地解答了社会主义代替或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但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仍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这个难题的实践解答和理论发展,它确认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与和谐人所构成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审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性、时代性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了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从而表明了邓小平理论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其根本宗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讲究人与自然、人的精神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有着内在一致性.因此,和谐性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研究传统体育文化和谐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作用,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存在与人的自身存在是同构的,社会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国民素质是历史的产物,一定时期的国民素质发展水平都是同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国民素质历史演进特征进行梳理,对其内在联系性进行揭示与把握,找出其发展规律,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路德的宗教改革谈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的解决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我国宗教与社会和谐共融,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历史实践,这一实践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本文通过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相关社会背景,说明路德的宗教改革适应了中世纪晚期西欧政治、经济、文化从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印证了宗教必须与所处社会相适应这一普适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菲 《文教资料》2011,(22):109-1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创造活动本身。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中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论基因作用下,经过不断地继承民族核心价值和融合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层面意义进行分析,它实现了在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历史与现实、客观规律和人的主体活动等方面的统一。对哲学意义的探究,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理论支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价值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充分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是对党建理论的新发展,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力理论和文化理论上,对生产力和文化进行了新的划分和归结;在群众史观上,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了新的提升;在人学史观和社会史观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又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理论反思,又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就把我们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发展和入的全面发展,不能不经过市场经济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双重效应,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互动的。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赋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以实践性的特点和现代的内涵,坚持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科学而协调发展的社会,其中,政治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本着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关于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辩证关系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创新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日臻完善,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体设计的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也进行了精心的部署,正确的把握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兼顾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公正公平和利益的协调一致,努力实现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平衡而协调的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诸多的启示,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遭遇到诸多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关系问题、全球化问题等等,从理论深层上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我国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和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也离不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7.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两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刻理解.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价值目标和历史过程的统一。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一大历史课题,我国现在进行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背景下 ,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的特点特别是俄国社会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理论成果。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与这一设想并非完全一致 ,但是这一思想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社会化是近年来德育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也是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发展,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高校德育社会化发展的三大理论支撑,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无限热情与理想的社会.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狂热性和理想性,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不成熟的认识所得出的必然结果.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是一个从理想到理性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过程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对于吸取历史教训,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