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剑 《寻根》2009,(4):78-82
清代是我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黄金时代,在这200多年间,经过无数家具制作者的努力,最终塑造出后世称之为“清式家具”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其中最能代表清式风格的无疑是以用料考究、雕饰华美、富丽堂皇而著称的清代宫廷家具,然而造就这样瑰丽成果的家具制作者们却罕有机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笔者在查阅乾隆时期造办处档案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相关材料,从中或可一窥清代造办处匠师们的真实处境,从另一个侧面增进我们对于清代家具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并不仅有话本小说,还有一种独特类型,即白话宣讲小说,它以《跻春台》为代表,包括近几年陆续发现的《照胆台》、《救生船》、《萃美集》、《辅化篇》、《大愿船》、《保命救劫录》、《救劫保命丹》等作品白话宣讲小说是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它产生于清代圣谕宣讲的背景之下,是民间宣讲圣谕和善书留下的案证故事集及改编本。白话宣讲小说不是话本小说,以《跻春台》为代表的这些作品与话本小说在起源、创作目的、文体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马新广 《寻根》2010,(3):65-69
围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流行,唐代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唐时的围棋活动,随着发展普及也形成了一些习尚。笔者拟以唐诗为基础,对唐时的围棋习尚作一探析。遍检唐诗,其间明显地凸现出了唐人在围棋的棋具采用、  相似文献   

4.
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策略具有单纯和重复的特点,却也存在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是其叙事时序虽整体上以倒叙为主,但不乏插叙及预叙的手法作品,往往是几种叙事顺序之间穿插交替地进行,展现了东北民间故事多样的行文方式。这些叙事顺序的交错使用影响到了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速度,使得叙事丰满而又富于变化,故事的发展脉络明晰,形成了东北民间故事独具特色的叙事时序特征以及微观叙事节奏,突出表现了长期以来广大的东北民众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下形成的特定情感表达方式。借此我们可以多层面地理解和把握作为文学文本的东北民间故事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说·仪式·民众心态——以唐代端午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晋 《寻根》2008,(1):49-54
端午溯源 唐代诗人文秀诗云:“节分端午本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见在唐代,关于端午的起源,纪念屈原已是居于主流的一种说法。实际在屈原之前,端午的雏形就已经存在,更早时期的节俗自有其另外的渊源。而避疫和纪念,自汉唐以至后世,一直是端午节日并行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茅坤在文学思想的建设进程中,曾与派内的唐顺之、蔡汝楠和派外的徐中行等人发生争论。正是在争论中,茅坤不仅摆脱了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而且成功超越了以唐宋文代替或包容秦汉文的思维局限,以地理喻文,提出神理说,建立了古文正统论。在将诗歌正统让与七子派的同时,茅坤又代表唐宋派坚决捍卫其古文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7.
洪虹 《寻根》2016,(4):124-129
一明、清两代,徽州民间分家析产现象便十分普遍,分家析产通常会订立书面契约,记录家庭的概况、所生子女以及家产的阄分详情等,这种契约称作分家文书,还可称为分家阄书、分单、议墨合同等,正是由于徽州地区一大批分家文书的存世和发现,更加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在父母在世时进行分家析产的现实,也为研  相似文献   

8.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唐宋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狐是原始图腾的形象,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征兆,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至尊至善的灵兽瑞兽,在正统典籍文献中多得赞颂.作为淄博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瑞狐文化成为地方政府宣传和关注的重心,形成一套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包含了先秦以来学术界共同探讨的天命、性和道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原则和处世待人方法.尽管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在唐代以前,除梁武帝作<中庸义疏>外,<中庸>并未引起儒家学者的重视.中唐以来,韩愈、李翱为复兴儒学,在哲学领域内对抗佛教,遂对中庸思想进行了阐发.宋代时,<中庸>成为中国思想界尤其是儒家关注的重要话题,成为除五经之外弘扬儒学思想新的重要典籍之一.既然<中庸>对振兴和弘扬儒学如此重要,那么在唐宋思想转型中,宋代僧人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如何?对宋代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学术指向?目前的研究尚显薄弱,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以宋初名僧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主,探讨了宋学形成前僧人群体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从宋代中国哲学思想史发展的历程来看,智圆、契嵩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对于提高儒家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种认识与回应也为宋代学术界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与思想秩序的一种策略,昭示了后来中国思想世界中主流知识、思想与信仰的走向,而相当多的宋代士大夫尤其是宋学中的理学派,对这种走向与策略表示认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地域文化视角入手,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采用计量梳理的方法,考论建安文学文风嬗变与许都和邺城区域文化精神的关联,认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是以曹操为核心的许下文人群体,许都在建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清雍正年间因"曾静案"开展的思想整合运动,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思想展开论述.一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根基性,认为这种族别思想来自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礼";另一方面分析当传统"华夷"之别思想直接挑战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时,这种传统族别思想具有的矛盾性.笔者认为:清雍正帝通过<大义觉迷录>,彻底驳斥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蛮夷猾夏"论,成为清王朝这次思想整合运动中最为积极部分.同时,通过这次思想批判运动,清王朝在思想领域中向世人表明:它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也正因如此,它是受益者.以历史发展观来看,对"华夷观"的批判,清帝国统治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元政治残暴化对明的影响,学界已有一定认识。"过去吴晗、牟复礼、陶晋生等先生皆认为明初君主绝对专制的建立,尤其政治高度残暴化,是受蒙元政治文化的影响。最近大陆学者周良霄、姚大力、张帆等也力主此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和谐包含了社会成员关系的和谐,而和谐与否势必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有关,与人们对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有关。在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巨变给农民带来的冲击最大,因而他们的心理感受最剧烈。本文对成都郊区农民分化的心理承受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