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振川 《大观周刊》2011,(48):7-7,9
青岛“中西璧”式的城市建筑结构,不仅仅是指整个城市中,老城区有八大关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大学路附近的名人故居,新城区又极具浓郁的现代气息,而且还体现在一个个的建筑单体中。而青岛的这种建筑特色与青岛的历史密不可分。从1897年开始,直到青岛解放,每个历史时期,青岛的建筑都有变化。  相似文献   

2.
张娜 《大观周刊》2011,(20):197-197
经济建设发展与历史性建筑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到处存在。为此重申“中国原则”。即以“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准则,即可以很好的将古建筑保护下来,又能使其满足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适应现代的生态环境。文章中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为例,简单介绍了长沙市对其是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提出现代图书馆建筑环境的重要性,阐述了建筑、自然环境与人的“天人合一”,生态环境及文化氛围的有机联系,营造出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之感。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建筑论集》概括了李明华先生对于“建设人文、绿色的现代图书馆”的思想。此书内容集中体现了李明华先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筑理念,涵盖了他对图书馆“绿色节能”的经济适用、方便读者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其对图书馆建筑文化新的解读,表达了一个图书馆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他开创性地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建筑十则”,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担当,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现代图书馆建筑中的大空间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图书馆建筑中出现的“大空间”理念,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社会产生的结果,是人们争取自由、平等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结果。现在大型商厦的建造,早已摒弃了那种一间一间小商铺的结构,人们的消费,也已经习惯于“大空间”的环境和“大超市”的环境。国内外图书馆界也正在为图书馆实现超市式服务而进行着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6.
《新上海档案》2004,(11):F003
虹口区有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单位18处,这些历史建筑风格体现了民族性、外来性。有效地保护这批历史建筑从而使它们能得以永久地传世是我们大家的责任。这里选登的是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照片。  相似文献   

7.
作为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先后有十个王朝和政府在此建都,建都历史达440年,南京城因此而留存了十分丰富的古建筑资源。据统计,南京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1处,而民国历史建筑在其中占了半数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现存民国建筑尚存1000多处,其中许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优秀建筑。它们是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换、创造民族建筑形式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古典市井向现代都市演进的实物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浅谈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档案管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东红 《云南档案》2007,(11):31-32
优秀近现代建筑档案是建筑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客观反映了建筑的内在联系,记载着建筑经历的历史沿革,承载着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对建筑保护和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图书馆建筑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岚  杨达 《图书馆学刊》2000,22(4):56-57
中国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图书馆建筑现代化的过程。本文就图书馆建筑现代化的含义、模式与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并提出“发展过渡型”图书馆的概念。1 图书馆建筑现代化的含义国内学者对图书馆建筑现代化这个问题讨论颇多 ,但意见却不太一致。有人认为 ,一所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必须能适应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实施。也有学者认为 ,首先布局应合理而有效 ,在结构上灵活性要强 ;其次 ,要有良好的阅览环境 (包括噪声控制、通风、照明、室内布置 )。还有人认为 ,现代图书馆建筑应具有空间布局上的有效性、合理性 ,结构上的灵…  相似文献   

10.
陈勇 《图书馆界》2013,(1):65-67
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建筑一直以功能性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服务性,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中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此来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文献资料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被称为"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拥有数量丰富、风格多样、造型精美的历史建筑。建筑是有符号性的,历史建筑通过符号作为载体承载大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并以符号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哈尔滨的现代城市历史虽然很短,但因开埠后多国移民的迁入,使东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交汇,塑造了哈尔滨历史建筑的独特符号特征。探究哈尔滨历史建筑符号的特性可以了解传播其建筑符号的重要性,在考察现有主流媒体传播、社交媒体传播等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移动互联时代下讲述历史建筑背后故事、以其为主题开发手机软件等传播哈尔滨历史建筑符号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见图书馆事业发展脉络,也是例证公共文教建筑设计衍变的重要学科切面。大历史观视角下,古代藏书楼建筑叙事追求堪舆志趣、文化意向、园林造景、传统礼法,昭显秘藏性质。近代中国图书馆建筑历经清末地方政府创办“藏用”图书馆文教建筑,新文化运动推动“新式”图书馆文教建筑设计,民国时期各地兴起“多元”图书馆建筑设计。其建筑叙事开始由“文献”指向“读者”及其阅读,完成从“私藏”到“公用”的设计转变。当代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发展创新分为3个时期:萌芽起步期(1949—1987),新中国图书馆为政治与科学服务的建筑设计;探索发展期(1987—2008),新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组织与传播的建筑设计;转型变革期(2008至今),新时代图书馆高质量变革发展的建筑设计。面向未来图景的图书馆公共文教建筑设计,需要扬弃古代藏书楼建筑叙事文化隐喻、强化图书馆建筑空间设计的前瞻性、重视图书馆新馆及旧馆改建扩建、实现图书馆建筑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曲建 《工程建设与档案》2012,(6):745-746,755
徽派建筑地处现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与齐云山之间,含今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的古徽州府地。徽派建筑的形成深受传统宗法制度和儒学理论的影响,并接受了“风水”的观念意识,以其精湛独特的工艺和造型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缩影。徽派建筑是中国乃至世界古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这一灿烂的古建筑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得以保护性的开发挖掘和科学利用,使其能古为今用,并将徽派建筑的神韵与现代建筑的追求有机相融合,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徽派建筑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1999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第11届国际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代表见到了最新出版的《国际图书馆建筑大观》,该书的扉页上写着“本书献给第65届国际图联曼谷大会”。国际图联主席克里斯汀·德尚和国际图联建筑与设备委员会主席马伊娅·贝恩特松女士在序言中高度评价:“我们非常重视并希望该书能赢得广大的读者,这种对现代图书馆建筑所萌发的新的兴趣,意味着人们对整个图书馆界有了更新的认识。”“将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皇始成”和“天一阁”建筑为例,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实质。其实质为:“皇始成”和“天一阁”是中国图书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它承古开今,集人文思想之大成,更显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所以,其功能不仅是作为藏书和读书之所用,更重要的是为读者营造了人性化的人文关怀、合情合理的人文科学、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现实和理想交会的人文艺术和建筑与自然合一的人文景观。这种典型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更对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建筑有启发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阐明了人文关怀的内涵与提出的背景和图书馆人文关怀思想及其溯源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建筑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从而引申出“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一名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皇始宬”和“天一阁”建筑为例,揭示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实质。其实质为:“皇始”和“天一阁”是中国图书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它承古开今,集人文思想之大成,更显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所以,其功能不仅是作为藏书和读书之所用,更重要的是为读者营造了人性化的人文关怀、合情合理的人文科学、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现实和理想交会的人文艺术和建筑与自然合一的人文景观。这种典型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更对今天我们的图书馆建筑有启发和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历史建筑遗址类博物馆是曾经见证历史,如今收藏历史的重要人类文化载体。古代建筑的纪念碑性使此类博物馆从历史、人文、艺术、群体记忆等各个方面介入到与当代的连接中去,与现代建筑中的博物馆间既存在物质共性又拥有其精神特性。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作为历史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其探索实践展现了该类博物馆如何通过多维尺度创新展览体系,对城市、自然、建筑、与展陈的界面关系进行变幻性融合与艺术性再造,形成集合城市功能、人文美学与实验精神的新生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李思文 《新闻世界》2013,(7):309-310
【摘要】城市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城市改造与扩容,不应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而应高度重视与保护历史建筑。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妥善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才能“走出去”,与各种文化比肩、平等交流并长久立于荣耀之地。  相似文献   

20.
建筑色彩     
王振复  化冰 《出版参考》2004,(11):53-53
建筑色彩在中国建筑文化中也是一种象征“符号”。比如,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其基本色调突出黄红两色,黄瓦红墙成为基本特征,而且黄瓦只有皇家建筑或帝王敕建的建筑才能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