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贫困内涵的动态变化。贫困内涵的经典解读为人们理解贫困提供了基本起点,物质贫困经由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的动态演绎昭示着贫困内涵的变化态势,科技革命的历史推动作用凸显了贫困内涵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由物质贫困向精神贫困、由科技贫困向人文贫困的多维转向。  相似文献   

2.
教育贫困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贫困的内涵与经济上的贫困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主要是指个体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失去受教育机会,或者虽然在接受教育,但却处于非正常状况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贫困有绝对和相对之分,也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教育贫困标准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3.
贫困历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之一,包括发达国家。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际。贫困的人数也在大幅度减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贫困的概念也必须重新定义,以达到为了社会公正的目的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本文试图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来阐释这一现象,并通过中英两国社会的历史比较来澄清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我国城市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城市贫困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6.
多元与发展:相对贫困的内涵及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果。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市中新出现的贫困群体却日益增加且趋势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8.
9.
《柳州师专学报》2016,(2):48-51
贫困是社会发展长久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当前的反贫困政策更多针对绝对贫困,而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较少。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贫困再生产,以及脱贫脆弱性和返贫现象显示,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存在贫困线标准过低、重绝对贫困轻相对贫困、政策执行不力、扶贫模式单一、重救济轻发展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从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物质贫困而导致的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卑型、怨恨型、消极依赖型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其成因则主要来自于经济上、学习上、世俗观念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长期的共同努力,在根本上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目前,需要建立健全严谨完整的帮困机制,包括在经济上建立和完善各项扶助制度;在思想上坚持“扶贫先扶志”;在心理上加强引导激励。  相似文献   

11.
经典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大学理念主要为"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原则。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仍旧是大学理念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对大学的生存发展仍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根据19世纪以前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所总结的经典大学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生存发展,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革新。  相似文献   

12.
现代“金融资本”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产生了新的特点,可称之为现代金融资本。现代金融资本概念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在资本形态上采取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两种形式,其资本积累方式是资本家单纯凭借对金融资本的所有权的控制获取一部分剩余价值。现代金融资本的扩张即金融化过程使其在企业内部和宏观经济中占据控制地位,形成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现代金融资本的产生、发展和不断膨胀为金融危机形式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与“五”相关的词语概念的考证、解析,论证了“五”与中华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揭示了财富的历史规律,建构了马克思财富观。在传统社会,财富体现在具体的实物,即使用价值上。在市场和资本逻辑的框架下,财富的实质内涵是交换价值,其代表是货币。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构成财富的真正内涵。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财富生产及其财富观(追逐交换价值)的独特性和历史性;并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尺度将是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其前提是超越雇佣劳动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劳动与其客观条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知识观的演变与课程改革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知识观具有本质主义、客观主义、精英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这种抽象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导致了课程设置主体的一元化、课程内容选择的单向度、课程传递的知识位移性、课程评价的单一化等诸多弊端。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力图冲破现代知识观所具有的抽象性和专断性,将差异性、情境性、多样性、生活化等诸多特征融入其中,从而使其课程观呈现出崭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看,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对实践的诠释是理解这一概念的合法“前见”;马克思的视域更加深广,在“前见”的基础上,把对实践的理解推进到存在本体论的高度;伽达默尔立足“理解就是应用”,同样赋予实践以存在本体论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论文针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中,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在高等教育新的变革过程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文章指出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必须回到历史情境直面文本,加强文学作品阅读与阐释基本能力的训练,及全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要重视文学作品阅读培养的特殊性;并从现当代文学“人的文学”核心命题与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关联中,探寻现代教育如何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人文精神高素质优秀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探讨心理健康标准的角度不同,其结论也不尽相同.结合对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界定时应考虑其相对性、发展性、整体性等特征,既要注重适应标准,也要考虑发展标准,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才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一直是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文章作者从古代众多诗学范畴中选取“意格”加以研究,从创作心理学、文章写作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视野对这一范畴进行了审视和观照,指出:意格,就是一种“意动模式”,一种“意构体式”,一种“意达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