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古口音只有2个单字调,阴平、阳平、去声合为一个调,上声为一个调。本文详细考察了红古话二字组连读变调情况,得出如下判断:红古话原有三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在此基础上,平声与去声合并;上声则保留了一个独立的调类,从而形成两个了两个单字调。  相似文献   

2.
一种只有两个声调的汉语方言──兰州红古话的声韵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方言的声调系统各不相同。兰州红古话只有两个单字调,即“平去声调”和“上声调”。两个单字调的汉语方言,此前未见到过。红古话有25个声母,有31个韵母。“平去声调”相当于北京话的阴平、阳平、去声,“上声调”相当于北京话的上声。  相似文献   

3.
《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反映百年前盐城话语音系统的方言韵书,书中记录了五个声调,从古声调角度可以看出这五个声调的来源。研究发现,古平声分化为两个平声调;古上声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调;古去声大部分读为去声,少部分读为第一类平声;古入声自成一个调类。  相似文献   

4.
平和仄是指中古语音的两大类声调。要明白它,还得先明白四声。 根据传统说法,是南北朝梁代的沈约最先发现平上去人四声,著有《四声谱》。唐人曾对四声作过描写:“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曾作《玉钥匙歌诀》云:“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描述虽不甚科学,但可以使我们初步懂得: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阐释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王力先生的论断,理清了中古  相似文献   

5.
凉州方言中,单字调有三个调类:阴平、阳平、去声。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归入去声,清、次浊声母上声字归入阳平,单字调上声隐而不现;但来自古上声的阳平字和来自古平声的阳平字,在连读时或是在轻声词中时,调值并不相同,即古上声在连读变调和轻声词中便显现了。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语音的方法,借助praat语音分析软件,考察莱西方言单字音声调的基频、时长、音强.根据单字音声调语音数据分析结果,莱西方言声调实验调值记为平声224、上声44、去声51;声调时长结果记为上声〉平声〉去声;三种调类的单字音声调音强LZ曲线形状一致,均属于中强型.  相似文献   

7.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上声上声去声去声非纽奉纽奉纽敷纽阮部肿部用部遇部回,归。春往冬反。《韩非子·说林上》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薪傣。奉厚而无劳。《触龙言赵木后》报丧,讣告。赴于齐。《战国策·赵策三》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改换形符反返奉傣赴讣平声去声入声见纽疑纽寒部翰部见纽铎部水岸。置之河之干兮。《伐植》古字为声符另加形符放置,搁置。阁笔相视。《新唐书·刘知几传》古字作声符另加形符平声平声见纽匣纽东部东部妇女纺织刺绣养蚕等工作。先秦写作“工”或“功”。害女工之物,皆干岸阁搁工功红止。《汉书·哀帝纪》王后亲蚕,以供祭服,国非无良农工…  相似文献   

9.
庄浪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指在庄浪县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中沟通和交流的通用语言。庄浪方言在调类上和普通话调类相同,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在调值上和普通话略有不同,普通话上声调值为214,而庄浪方言上声调值为213。庄浪方言里阴平调对应普通话里去声调;阳平调对应普通话里阳平调;上声调大多数对应普通话里阴平调,极少数对应普通话里去声调;去声调对应普通话里上声调。研究和掌握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对于方言区人们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河北沧惠片沧州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着三字调方言,其单字调除了包含阴平及去声调类以外,还有阳平与上声调类发生合并。这种分合表现与三字调“银川型”类似。在连调层面,河北“沧惠片”与“银川型”三调方言阳平和上声调类均保持对立,但两地调类复原范围不同:(1)沧州:上声+阳平≠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阳平;(2)银吴片:阳平+去声≠上声+去声。此外沧州地区“阳平上”的调类合并呈现单向性,是上声调类并入阳平调类。  相似文献   

11.
轻声的教学     
推广和规范普通话,轻声的教学不容忽视。作者认为轻声教学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强调重要作用,讲授音理知识,加强语感训练,总结识别规律。  相似文献   

12.
应县方言有五个声调,除入声外,跟普通话调类相同,但调形差异很大。只有去声是上升的调子,其他的几乎都具降调特色。对应县方言声调的识别、归类及其演变进行论证,能找出晋北方言声调变化的一点规律。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57位苏州人的发音为语音样品,利用声学实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组。分别考察了苏州话的7个单字调,发现苏州话单字调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相对于老年人和中年人,青年人在阴调类上音域有所扩展,在阳调类上音高有所升高,尤其是调头,升高更明显。这些差异有可能预示着苏州话声调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汉语声调不仅仅具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对于外国人来说,它也是学好标准汉语的基础,本文以在俄罗斯讲授汉语声调为例,讲解笔者是如何进行阳平、上声以及轻声的声调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泰语声调教学是泰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因为泰语共有五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与汉语的四个声调是有区别的,而且泰语的第四声调在汉语的声调中没有相对应的调。因此,教师在泰语声调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泰语声调准确掌握的程度和泰语的拼读能力。本文的目的,是在对泰语声调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让中国的师生们能够把泰语声调教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泰语教学中。笔者主要以文献资料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泰语声调的重要性、泰语声调的基本知识、第二外语学习者泰语声调的教学方法和拼读规则以及泰语声调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完整的总结和陈述,为泰语教师泰语声调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非随机任意抽样法抽取语音训练约100小时左右的4名墨西哥汉语习得者,对其288个普通话单音节四声的发音进行声学分析。实验数据及分析结果显示,汉语语音训练约100小时左右的墨西哥汉语习得者的普通话四声偏误和错误的特点是:(1)在调域偏误上有如下降级序列:去声>阴平>阳平;(2)在调型偏误上有如下降级序列:阳平>上声;(3)调型偏误和调域偏误>调型错误。声学分析;调类;调型;调域;错误;偏误  相似文献   

17.
有些学者对“发明四声”说法提出批评,认为汉语的"四声"不是任何人所能发明创造的。然而“发明四声”又被语言学界许多学者所普遍接受并继续使用。这对矛盾是由“发明”的古今词义的不同造成的:“发明”在古汉语中是表“发现”义,在现代则是表“创造”义。因而,在古代“发明四声”说法是正确的,现代学者继续使用“发明四声”则是由于仿古文写作和习惯用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口吻体现的是说话人的情感、着意表达的内容,因此,是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员应重视口吻在口译中的语用价值,洞察并在译语中再现原语说话者口吻。再现原语口吻,译员应关注话语语用含义,加工、保留重要意象和重视语体差别。通过全面把握,表达原语口吻的丰富蕴涵。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在语法上有些属于否定范畴的句子,在翻译的过程中常根据母语的习惯把这种句子译成肯定语气,这种在意义上表示肯定的否定句我们称之为“意义肯定句”。通过归类,供读者在学习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