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1996、2009和2018年LandsatTM/OLI遥感影像,采用RSEI指数对绵阳市区的生态环境及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6-2009年绵阳市区生态质量呈下降趋势,RSEI均值从0.769下降至0.709|2009-2018年生态质量有所改善,RSEI均值从0.709上升至0.733|各年份的评价指标标准差与PC1荷载值的绝对值呈正相关。定量分析绵阳市1996-2018年快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结论:1996-2018年间,涪城区和游仙区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环境质量下降的区域多分布于涪江沿岸|与指标相关的地物种类越多、面积占比越大,对环境影响越强|随着绵阳市区的发展,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指标由1996年的绿度变为2018年的干度。提升城市环境,需合理配置城市建设用地,多种类多面积进行城市绿色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
为了展示国外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研究最新进展,并更准确和全面地揭示近年宁德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运用NFA计算方法(2010版),计算和分析2000-2009年宁德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0-2009年宁德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持续快速增长,由2000年0.9615gha增长到2009年1.6662gha;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轻微增长,由2000年1.5100gha增长到2009年1.5664gha;生态平衡从2009年开始由盈余变成赤字;碳吸收地从2003年开始在生态足迹结构中占据第一位,且呈快速扩大趋势;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日前仅高于印度和我国平均水平,低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四大世界双遗产地之一,其旅游生态环境质量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区域旅游生态环境的状态.在全面获取该地区丰富旅游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基于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武夷山5年(2005-2009)的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追踪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结论:(1)武夷山旅游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旅游生态赤字逐年增加,武夷山的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平均存在111830.4515hm2的旅游生态赤字;(2)影响武夷山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是旅游交通,其中航空和铁路交通是旅游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且5年来变化很小;(3) 2000-2009年间旅游生态赤字不断增大,2005-2009年年均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的比值扩大到2.82,而其中只有餐饮足迹中的部分足迹可以转移,考验武夷山领导班子的生态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对研究区各个生态修复模式的土壤水力侵蚀情况进行分析,即应用USLE方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现实侵蚀量和潜在侵蚀量分别进行估算。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保持功能为乔灌混交林(11731.364t/km2.a)>人工牧草(11641.637t/km2.a)>灌木(11331.044t/km2.a)>林地(11296.534t/km2.a)>荒草地(9709.049t/km2.a);进一步运用SPSS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与植被覆盖度非线性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方程式为:Y=5773.04-1262.4Lnx。  相似文献   

5.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自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领域.在建的兰州新区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地处兰州、银川、西宁三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以其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必将成为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文章在分析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及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运用增长及理论,试图就新区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出初步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基于MODIS的河南省植被覆盖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1和2009年8月MODIS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提取的河南省植被覆盖度,对近8a的植被覆盖及其等级结构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河南省植被覆盖度整体呈明显的提高,等级结构转化显示植被覆盖度有显著的变化.8年间,水体或无植被等级增加了116.67 km2,增长率为30.62%;低植被覆盖等级减少了4057.75 km2,增长率为-63.17%,中植被覆盖等级减少33277.6 km2,增长率为-56.3%;高植被和全植被覆盖等级分别增加了32846.69 km2和4372.06 km2,增长率分别为34.2%和140.97%.植被覆盖发展区面积为52741.47 km2,逆转区面积为10153.36 km2,增长区面积比降低区大42588.12 km2,表明河南省植被覆盖度转化整体向高等级植被覆盖转化,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 5.3软件平台和像元二分模型,对安庆市2004年和2017年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研究安庆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04-2017年,安庆市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4.99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0.95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0.95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8.53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8.53 km2,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14.87 km2,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14.87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了123.96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了123.96 km2.(2)安庆市绝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良好,中低植被覆盖区和低植被覆盖区呈现出由菱湖向四周扩展趋势,东部植被覆盖度下降较多,植被覆盖呈现碎片化分布状态.(3)安庆市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区向西迁移,居民区向东扩展.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分析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文章应用该方法对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1996-2003年间,每隔一年计算出甘肃省的生态足迹,以此来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度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人均需求足迹整体为上升趋势,人均供给足迹整体为下降趋势;生态冗余只有1996年为正,即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余4个年份均为负值,即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在历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各组成土地类型中,化石燃料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两个组成类型,其次是草地;在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的组成中,耕地和草地是最主要的两个组成类型.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省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土地利用二次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依据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制成土地利用类型图、地面坡度分级图、海拔分布图等相关图件;采用空间叠置的相交工具及数据挖掘等方法,进行河北省山区生态修复的空间设计,并对河北省山区生态修复适宜性进行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山区可以分为2个大区、4个亚区、20个类型区.大区中适宜生态修复区面积为73 989.46 km2,在评价区和研究区所占比重分别为71.35%和60.20%;暂不适宜生态修复区为15 501.61 km2,所占比重分别为14.94%和12.61%;不适宜生态修复区为14 224.71 km2,所占比重分别为13.71%和11.57%.20种类型区中14种类型区可进行生态修复,根据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又可以分为5区.研究结果可以为河北省山区今后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快水土流失的防治步伐.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福建省2000-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与人均生态承裁力供给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5年、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近十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由1.173 2 hm2/人上升至2.304 7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总体变化不大,于2011年略有增长.针对福建可持续发展现状,建议从坚定科学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