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芜湖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发展乡村旅游是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芜湖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文化资源、产业政策和客源市场等优势,同时也存在旅游市场影响力小、景点品位不突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芜湖县应采取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科学合理编制旅游规划、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打造休闲旅游精品等措施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勾画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让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走出一条彰显乡村特色、实现乡村文明和谐发展的路子,使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村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新农村,是一项集生活、文化、经济发展等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发挥孝文化的现代治理功能,培育当下乡村孝道文化秩序,是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美好新生活的抓手,是推进创新式治理的基础,有助于重塑乡村社会形态,实现"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当前乡村建设中,一些村民的价值观、道德水平、思维方式等影响和制约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通过各种途径的道德教育,来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道德层次及幸福感,从而反哺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建设规划和标准缺失;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软件"建设不同步等。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相似文献   

5.
乡村作为一个相对微观的区域,其旅游需求旺盛,具有实现全域旅游的先天优势,且全域化发展也能改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原真性缺失等不良现状。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落后乡村通过科学规划首先实现新农村建设,而后进行文化提升,重塑乡情建设美丽乡村,最后建设"村景合一"大景区完成乡村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模式。对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而言,科学规划是骨肉,乡村文化是灵魂,移步即景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转化为"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民主法制",而它们的实现都取决于村民自治的完善程度。村民自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解决制约村民自治良性运行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新乡贤是乡村矛盾调解员、乡村文化传承者、村民致富带头人,在调节纠纷、落实村规、改善经营、促进自治等方面起到了较为突出的作用,对于推进乡村治理具有积极助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自身定位模糊、参与氛围弱化、村民认可不足、参与机制缺失等问题,据此应认清角色定位,提升治理水平;弘扬乡贤文化,消除城乡对立;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平台建设;运用多元技术,健全治理模式,从而实现村治理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相似文献   

8.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邢襄文化的参与,只有展现深厚的乡土文化,"美丽乡村"才更有持久的吸引力,邢襄文化博大丰富,完全可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支撑。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建设的构想与实践针对农村问题而提出,又直面农村空心现象严重、发展后劲不足,文明素养不高、人居环境堪忧,娱乐活动单一、文化生活异化,乡土文化式微、精神家园沦落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农村成人教育在留住人建设乡村、发展人提升乡村、吸引人安居乡村等方面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贡献。只有通过转变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定位、转换办学模式等措施实现转型升级,农村成人教育才能在建设乡村美丽中实现自己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乡村文化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正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文化自信,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回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得到更多重视。本文主要就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进行研究,从研究思路到具体实施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广大乡村正在发生着嬗变.传统乡村存在的产业结构落后、聚落文化传承断裂、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其中乡村旅游凭借其巨大的推动力量成为传统乡村嬗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南阳唐河县新庄村成立莲海福田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乡村旅游肩负"旅游产业扶贫"重任,又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向休闲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主要有乡村旅游产品由过去单一的食宿接待模式向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等多业态转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等;剖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挖掘少、开发雷同、人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从文化升级、产品升级、制度转型3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宣传,成为目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墙,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也是宣传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民俗文化和文明风尚等内容的有效途径.所以,关于美丽乡村文化墙的优化设计,也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得益彰,将两者有机融合,是创建具有文化特色美好家园的双赢之举。文章在辨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利用原则和存在的问题,就沙河市如何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1):195-196
目前,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且模式多种多样,存在缺规划少特色、缺管理少人才等问题,要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产业发展的布局与特点,因地制宜地搞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定位。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为以“美丽乡村”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指导下,洛阳市栾川县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强引导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特色培育和文化品位,提升服务品质等措施以促进栾川乡村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与乡村现代化建设辅车相依,针对当前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存在形式化建设、模块化构建、拼贴式设计等日益泛滥的空间改造设计乱象,提出多元价值表现与动态规划建设,并以福建永泰县尾林村改造为个案进行硏究,从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以及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乡村环境整治、空间系统规划、人文空间建设及本地村民参与四个维度切入,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为乡村产业延链赋能、为乡村生态留住乡味、为乡村治理校准规范、为全面振兴凝心聚力等重要价值。但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基层政府重视不够、村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市的深入调查与研究,提出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工作共建共享格局、聚合发展要素、加强产品供给、打造文化品牌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乡村体育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方面,乡村体育发展存在诸多困境与阻障,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乡村体育与乡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的共生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符合当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情势和乡村体育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共生论探讨如何破解乡村体育发展的困境并制订相关策略,对于有效促进我国乡村体育的发展、实现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