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莎·杜朵是美国著名的绘本作家和生活艺术家,她用一生践行着她所向往的生态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人类诗意栖息的经典范式和参照系。从生态场域的诗意性营造、生态理论的形式化呈现、生态价值感的自觉构筑、生态精神的凝聚与衍化、生态智慧的生活化阐释、生命本体的生态性建构等五个方面对其生态生活进行了价值探求,试图为生态思想的研究、实践提供资源与动力。  相似文献   

2.
周巧巧 《文教资料》2012,(13):23-24
薇拉·凯瑟的一系列经典作品着重抒写西部风光和拓荒生活,她的艺术生涯深深根植于内布拉斯加州广袤的原野中。在晚期作品《华年》中,她通过对早年西部拓荒生活的回顾,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她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也表现了她晚年对往昔的眷念和西部故土的回归情结。只有回归自然才得以穿越俗世的喧嚣,找到心灵栖居的诗意家园。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生态美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思想,传承了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智慧。习近平生态美学包含生命本源呈现的自然生态美、人的生态本性彰显的人性本真美、诗意栖居的生态生存美、命运共同体美美与共的生态理想美等基本内涵。习近平生态美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全新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用美的情感激励人、陶冶人、净化人,使大学生在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境界中彰显生态本性、关爱生命、成为诗意栖居新人。  相似文献   

4.
从时代背景上看,中国的“写意人生”产生于农耕社会之后的封建文明时期;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产生于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的对人类精神的挤压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它们共同的地方是走向大自然。从哲学基础上看,“写意人生”以道教和禅宗为哲学基础;“诗意栖居”则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从价值取向上看,“写意人生”是中国士大夫追求的一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也是普通人向往的惬意生存方式。“诗意栖居”则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的高度,重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毛诗意生命的张扬是从撒哈拉沙漠开始的。这是一块激发她诗意生命激情并供她思想自由驰骋的疆地。三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写作对于三毛来说是贯穿在她生命始终的一根红线。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还有神秘的人事和许多奇特的感觉。散文中传递了老庄境界、仁慈之心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以言情为创作的基本题材.她将情欲的表现与生命的冲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在理性控制下表达情欲的传统.她将欲望、激情、爱情、异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欲望的诗意".这种创作个性的产生与她的生长环境、生活经历、个性追求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萨娜一直坚持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深入民族现代化精神危机的“边缘化”写作.她的小说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既承传了古典美学中和谐的健康人性与诗意的生命智慧,又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反思与理性批判,还反映出诗性失衡的现代焦虑情绪与尴尬生存处境.她的作品重视道德的自我完善与生命的内在超越,包蕴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文化人类学内涵与诗性价值,寄寓着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  相似文献   

8.
V·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海上无路标》讲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主人公爱德蒙.卡尔在海上旅行时所经历的心理巨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转变成生态主义者,并顿悟到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之美的生命真谛。爱德蒙.卡尔这一角色反映了韦斯特丰富的生态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除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倡导回归自然,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生存境界。韦斯特的生态观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关怀,对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艾米丽迪金森是美国杰出的女诗人,她以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奇特的诗歌意象而著称。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而她的才情却不为世人所赏识本文试着从生态女性主义及哦啊度来解析她的诗歌旨在探究艾米丽迪金森自然诗歌中隐藏的诗意生存,万物平等的生态思想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张兆和在《招弟和她的马》中用儿童的视角,以诗意的笔墨深入描写了乡村女孩招弟童年生活的孤独、寂寞。作品对招弟咀嚼孤独,消解孤独的描述,细致而深刻,呈现出艺术的成熟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张兆和在作品中开掘的孤独主题,对童年生活的残缺与杂色的关注,对心灵痛楚的同情,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是令敏的读者。她已经出版的几本散文集.我都细细地读过。那是为母亲为女人的细密坚实的脚印。我惊诧于她文字之中散发出来的混杂着泥土与杂草的芬芳.更惊诧于她自琐碎生活中汲取营养和诗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把人的生活意义、生命的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关注了"人"的发展,"让课堂洋溢激情与诗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生态的重要外显,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践中,如何营造适宜学生发  相似文献   

13.
开健 《现代语文》2009,(7):74-7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林黛玉这个绝美且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书香门第的出生和良好一的家庭教育使她心地善良,为人纯朴,但幼年丧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异常敏感、自尊、自卑和脆弱,但她又总是与封建阶级格格不入,表现出其性格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在学理研究上依从中国传统诗意文化的语境,圆融传统道德教育诗意境界论.这一时代性命题从对道德教育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开启诗意智慧,从对道德教育的精神--实践批判中凸显诗意精神,从对道德教育本体批判之批判中融通生活实践关系.这自然引起道德教育内部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确立导引者和体验者主体间的师生关系,耦合道德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教育性与享用性功能,以及融通应然性与实然性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等成为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在创作中始终与民间生活坚持着不懈的心灵对话,而民间固有的生命力和民间化的复杂性根底激活了她的艺术想象。使其能够立足于“现实的民间”,用生命的体验和化想象营造出一个意境幽远、富有诗意的“学的民间”,真切地呈现出了民间的世俗性与精神性对于小说创作所共同具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段淑芳是湖南专注于小小说创作的"80后"优秀青年作家之一。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去关注底层生活,通过"含泪的微笑"等多种形式表达内蕴的深沉,诗意散淡的语言,使她的小小说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18.
吴建英老师的课堂教学已自成风格,她执教的《金色花》给人以享用。首先是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告诉我们,他们在课堂中获得了充盈的情意浸染与自在的童心放飞;其次是课堂显现的教学生态告诉我们,师生共创的教学情境不仅自然和谐而且意趣盎然;再次是吴老师的课堂教学行动告诉我们,她对于作品、作者、读者、学生的积极情感,对于课标、学科、教材、课堂的积极把握,构建了富有诗意的文学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批评通过文本分析挖掘作家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种种处理和想象,为人类准确认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批评范式。在生态批评的导引下,我们应该反躬自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建设人文生态,逐步确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生态理念以及和谐包容的生态意识,最终建立人类诗意栖居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而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使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在城市区域内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由良性人文生态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类复归美好精神家园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20.
仇敏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115-118
当今语文教育,迫切需要引入生态美学的思想,它有助于在青少年当中建立敬重自然、珍爱自然、迷恋自然的美学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人类只有建立和自然相互平等、符合生态原则的科学关系与审美关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能作为审美的主体,建立良知和智慧,由此获得文学艺术的灵感和科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