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OECD在2020年发布了学生全球胜任力测评结果后,对表现卓越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案例研究,以发现有效促进全球胜任力发展的教育实践,提炼全球教师素养的核心特征及构成并于近日发布了《大局思维:为互联网的世界培养“全人”的原则与实践》报告。本研究旨在分析和阐释该报告所提出的指向全球胜任力育人实践的原则、策略以及教师素养构成,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利用TALIS2018调查数据分析中国上海教师的全球素养。本研究发现,发展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强化跨学科思维和教学能力,提升运用全球胜任力教学法等是当前落实“强师计划”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师胜任力是数学教师成功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必需,它是动机、特性、自我概念、知识与技能等综合能力与特质的集合.研究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师胜任力,有利于数学教师树立跨学科教育理念,落实课程融合育人;优化综合与实践教学,加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厘清综合与实践领域胜任力要素,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胜任力要素包括: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内生动力、凸显联结与融合的“综合与实践”教学跨学科知识与技能、重在问题解决的“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关注学业质量的“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与反思、导向突破与成长的“综合与实践”教师合作与拓展.  相似文献   

3.
为重构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新的教师胜任力模型,笔者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解析出教师胜任力一级指标,从工作分析调查确定教师胜任力二、三级指标,并依此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丰富了教育潜件建设的内涵,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师范生培养规划提供参考,为教师岗位招聘和绩效考核提供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术师范生教师胜任力是衡量美术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以师德胜任力、教学胜任力、育人胜任力和发展胜任力为核心的美术师范生教师胜任力三级评价体系对美术师范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美术师范生教师胜任力的问卷调查发现,美术师范生高度重视师德胜任力与教学胜任力,对育人胜任力和发展胜任力的关注程度稍弱,而对师德胜任力自我感知评价明显高于教学胜任力、育人胜任力和发展胜任力。因此,高校在对美术师范生的培育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注重师德教育,增强师德胜任力;调整课程结构,增强教学胜任力;加强实践指导,增强育人胜任力;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胜任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集中体现.运用德尔菲专家预测法,通过30名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组成的专家共同体所达成的权威性共识,得出卓越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实验教学能力等6项一级构成要素,以及若干项二级构成要素.研究结果为卓越中学化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启发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从胜任力模型着手,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从中国本土化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STEM教育等概念进行辨析,打开胜任力模型的思维局限;其次,以建构主义学习、效果推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SPSS 17.0分析,科学构建了两个层次五个维度18项能力要素的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概念模型;最后,从目前融入STEM教育的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存在的不足找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构建的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模型及与之相关的改进思路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智能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过增加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来支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所在;这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否胜任课程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培养效果。本研究构建了信息技术教师胜任力评价量表,并以重庆市A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对培养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数据表明,在经过完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胜任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也发现对学生意识素养的培养不足等问题,如思政意识、批判思维、创新思维、计算思维。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以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师生提供教与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一直存在STEAM教师无法胜任教学的问题。为廓清胜任中小学STEAM教学需要哪些能力要素,本研究对26名优秀中小学STEAM教师开展关键行为事件访谈,通过类属分析的三级编码,构建中小学STEAM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并基于问卷分析检验模型。中小学STEAM教师的胜任力模型由个人特质与STEAM学科基础、创建与维护STEAM学习空间、设计与开发STEAM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STEAM教学活动、专业发展与STEAM竞赛指导等五个维度31个胜任力要素组成,且所有要素均通过了交叉检验。这说明,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对中小学STEAM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选拔、职后培训与能力评估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学胜任力是教师胜任力的核心和关键,强调高绩效水平教师在教学方面所具备的胜任特征。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是民族地区理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对象。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在高校教师层面要坚守初心、补充知识、提升能力,在学校层面要加强校长引领和教研促进,在制度层面要改革评价、完善培养,以促进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从教师职业发展角度,基于ADDIE拓展模型提出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进阶发展模型,将胜任力嵌入于教学系统设计各环节,构建能够表征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状态下的胜任力结构体系。综合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构建胜任力模型,结合教师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相同胜任力要素达成度的差异,揭示出教师职业发展视角下教师专业胜任素质的动态演化逻辑,有利于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为高校评估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开展教学培训及指导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普通物理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科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专业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以提升高等师范学校科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本文就高等师范学校普通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构想。  相似文献   

12.
目前普遍存在由于校企合作缺失所引发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问题,职教师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突出技能性、科研性和教育性等原则.基于此,文章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职教师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人才服务技能、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3.
受理智取向培养思路的影响,人们往往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仅仅作"技术层面"的认识。但是,随着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现",人们对教育实践意蕴的理解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我们应该坚持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实践取向"的理论教学模式,整合专业技能与教育理论学习,努力实现见、实习活动的课程化,提升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性"品质,培养适应教育职场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专业的核心是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根据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根据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新课程的科学教育专业的能力构成应该有以下几部分:以"综合"为特征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能力、技术设计的能力、教育教学尤其是探究教学的能力、扩展专业的能力。而对于科学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完善实践类课程、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加"专业技术设计"课程。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实践是高职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提高师范生专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走上教师职业道路的重要课程。传统的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实习、见习等,存在种种的问题和不足。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取得显著的效果。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教育实践,是对传统模式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动性,学以致用,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quir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 communities on the practice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s they teach a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that crosses traditional subject and department boundaries. The study focuses on two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a science teacher and a technology teacher—who were teaching an applied physics course that was piloted in British Columbia.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that illuminate the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two teachers. As the teachers taught the course, they both changed their normal teaching practice. Their respective new practices, however, were different in important ways even though they both started with the same course outline, textbooks, and laboratory materials. We interpret these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ers' practices using sociocultural practice theory and argue that the differences ca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ir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which are shown to provide the backdrops against which the teachers developed their approaches to the course.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that encourage using the subject community as a unit of analysis in educational change studies and using sociocultural practice theory a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thinking about educational change and making policy decisions. © 1998 John Wiley & Sons, Inc. J Res Sci Teach, 35: 777–789, 1998.  相似文献   

1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特点,构筑了新的专业实验体系,形成了"以科研促进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三届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新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认为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概念教学研究;第二,专家与新手比较研究;第三,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第四,科学教师研究.  相似文献   

19.
Little change has been noted over 10 years of research into teacher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to teach science in the early and primary years of schooling. There is a significant body of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at early childhood and primary teachers lack confidence and competence in teaching science. However, much of this research blames the victim, and offers little analysis for the systemic reasons for teachers’ confidence and compet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other than a lack of science knowledge.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that examined teacher philosophy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analysis of children’s concept formation within playful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Through teacher interviews, video recordings of science play, and photographic documentation of children’s science activities in one rural preschool, it was noted that teacher philosophy about how young children learn i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ng factor to learning in science. It is argued that teacher philosophy makes more of a difference to children’s scientific learning than does teacher confidence to teach science or knowledge of science.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without a mediational scientific framework for using materials in play‐based contexts, children will generate their own imaginary, often non‐scientific, narratives for making sense of the materials provided.  相似文献   

20.
吴燕瑜 《成才之路》2021,(13):52-53
核心素养发展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教师予以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微观探析、组织积极思考,立足平衡思想、组织合作交流,立足证据推理、组织自主探究,立足实验探究、组织动手实践,立足科学精神、组织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