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接受美学翻译观,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参与者,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充分了发挥能动作用,他是原作的特殊读者,目的在于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最终形成译作文本;在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对原作者、原语文化以及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译文读者与原作顺利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中介者,作为作者的合作者,他与作者之间存在着最大和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原作的创作源泉直接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作家的现实;译作的创作则基于原作,来源于原作者所表现的现实。所以如何让译者的主观理解更好地服务于原作,就存在着一个限度的问题。文章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译者对译作的影响两方面来探讨译者翻译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文学作品的作者、译者、原作、译作,以及读者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的限制,从而表明没有不受限制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翻译因而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翻译活动一直以来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和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作者和原文本,主张原作是最高权威,译作应该尽可能与原作相似;并且认为翻译的价值低于创作,翻译就是模仿,译作依赖于原作,缺乏创造性。而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其创造性长期受到压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在最近几十年,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国外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模式的转换,还是文化交流及文化模式的转换。因此,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认识争处理至关重要。译者既要使译作流畅易懂、忠于原作,又要保持原作中的异域文化特质。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译者应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成功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转移。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所追求的是译作与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翻译时作必要的文化诠释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它已成为翻译这一重构交际事件过程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中的最具主观能动性和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翻译为载体,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的互文性三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译者则是文学作品的信息传递者,两者是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文学译者,不仅要对原作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也要对译作读者负责。文学接受中的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所承担的角色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与后者也有着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二元对立论把原作与译作视为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占据主导地位,而翻译则是一个消极的传输过程,处于派生、从属地位,这种观念已经受到多元系统论的挑战,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都对译者的从属地位进行了解构.分析中西方译论和译作不难发现:翻译实践中译者"隐身"的不合理性以及"显形"的必然性.译者的翻译功能在于,译者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最终获得的认识结果(译文)都渗透凝结着译者的主体意识活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译者在翻译中的边缘地位,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为语言运用的形式之一,从译者心智活动的产生,到言语表征形式的选择,再到翻译关系的最终结成,翻译过程的各环节均受意向性和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本研究基于"因果蕴涵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之间构成"因果可能"关系,并从意向性和语境两个维度出发,构建起"翻译因果关系心智过程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下,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的不同用例,透析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智选择和言语表征的主客观缘由,描述、还原翻译因果关系得以结成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1.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很重要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全世界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自主性学习的研究状况,然后以问卷的形式对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2006级的同学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自主学习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这一重要命题.通过对自主学习的价值、概念、特征、重点及方法的述评等方面,可以进一步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聋童凭借视觉进行学习的状况和特点,本文采用了录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聋童名词、动词学习的研究,分析了聋童学习名词和动词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应聋童视觉学习的策略.本研究有利于指导聋童手语和汉语书面语学习的操作实践.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三十年的翻译研究有其历史阶段性,该文对我国翻译研究范式进行解读,分析了经历过的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解构主义范式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解释了它们不能真正支架起翻译学的理由。该文介绍了研究模式多元清晰的翻译研究新范式--建构主义范式,并阐释了其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理性基础是交往理论,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真理观是共时性真理。  相似文献   

15.
黄济  于超 《教育学报》2012,(3):106-114,128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 ,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 ,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 ,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 ;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 ,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 ,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具有攻击行为的人 ,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  相似文献   

17.
针对哲学意义上的反生产力,依据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辨析基础上,肯定了反生产力的存在及研究该理论的意义,认为反生产力存在于物质生产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包括制约性的消极因素和来自自然的破坏力.进而分析了反生产力的要素结构,以辩证法的系统论,论证了主动性要素是反生产力要素中基础的方面,被动性要素是派生的方面.在主动性要素的自然力和科技的两个要素中,自然力又是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黄济  于超 《学科教育》2012,(3):106-114,128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庸考辨     
“中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很久以来,人们错误地将它与折中、调和相等同。究其实,“中庸”的含意即“执中道而用之”。中通就是正道。守正持直,坚持真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追求。继承和发扬中庸道统,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传统道德等基础明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明道德素质,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通过树正面典型,抓反面曝光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并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明修身”教育,对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