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地主义与印度乡土文学之问关系复杂。甘地主义不是文化学说,而是切合于印度社会实际的政治学说。其将乡村与城市对立起来,乡村代表着印度的真理和尊严,城市则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是城市破坏了印度社会的基础。印度乡土文学作家并没有盲从于甘地主义,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农民的现实生活、处境和命运,关注的是乡村世界在城市文明的侵袭下所发生的变化。乡村是文化乡村,被赋予了“精神家园”的色彩,这是同时期印度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是作家们的一种自觉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坛涌现了一批以描写故乡农村和小城镇生活风貌为主的小说作家,逐渐形成了乡土文学的创作热潮.翻开二十年代乡土文学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作品所展示的乡土风貌和表现的乡土情感的融合,它与乡土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并执着描写的故乡大地息息相关:鲁迅勾画绍兴的鲁镇未庄;冯文炳描写湖北的黄梅城关;沈从文总忘不了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台静农常将故事放在安徽霍丘;蹇先艾梦萦着贵州的遵义老城;徐玉诺关心着河南的鲁山农村;王鲁彦笔下可以看到浙江镇海的人情风土;  相似文献   

3.
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让渡迁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点滴侵蚀及西风东渐所引发的“人性之常”与“现实之变”的矛盾,“京派”诸贤“礼失而求诸野”地在乡土社会中寻找寄托美好人性的小屋,并形成了在所求之野的乡土社会背景上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人性之常、人性之美进行寻租模式的挽歌式创作。乡土社会既孕育了“京派”作家们自己生命中农耕文化情致,又承载了农耕文化所有美好的人性因素.既原型意义地构成作家的深层心理背景。又为其作品提供了土壤意义的意象体系和文化内涵。较之于革命派、人生派的乡土文学的作家的批判性,“京派”也因此染上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挽歌情调,凸现该文化群落、文学流派的派性性征。  相似文献   

4.
乡土,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作家们以“地之子”的自觉身份不知疲倦的歌吟的永恒的文学母题。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5.
《边城》和《哦,香雪》是新文学史上极具历史文化意识的乡土文学作品。尽管它们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坚守着诗意化的美学理想,使得他们对其笔下的乡土中国的某些区域一方面深情地眷恋和咏唱,歌唱闭塞、贫瘠、落后的环境中的诗意,尤其是洋溢在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另一方面又对乡土人生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呈现出二重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因其时代的复杂和历史的积淀以及五四“个人”的发现而变得沉甸甸,明显地注入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体验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乡土作家们通过在乡土文学中呈现的“生存挑战”、“理想失落”及“理想质疑”三层困境,表现了他们在文化囹圄中挣扎和纠结着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7.
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虽然有对“五四”时期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的传承,但在主题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大都在作品里对中国传统乡村礼俗社会在土地革命的冲击下遭受颠覆和重建的状态做细腻的展现,并以之为基础为读者重构了一个乡土世界。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土改小说的这一主题来对作家的创作和土改本身做些许反思。  相似文献   

8.
简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学的艺苑里,在鲁迅乡土小说的开拓下,在外国文学雨露的滋润中,在乡土作家们辛勤耕耘后,绽开了一丛丛饱含着泥土芬芳的小花一一乡土小说,被称作为乡土文学。乡土作家们在丰厚的生活根底基础上,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拳拳的乡井之情描绘着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乡土社会,组成了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纷繁多彩的世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  相似文献   

9.
作家理性上认同城市文化,感情上留恋乡土文化的矛盾心理,使路遥作品在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对立统一中产生了艺术张力,这种精神价值取向使其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