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8年国务院将"文县池哥昼"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引发了专家学者对池哥昼的热议。但是有些文章存在不准确的认识,作者依据多年调查及有关资料就池哥昼的音译和意译、池哥昼代表的神、各地池歌昼表演中的异同以及池哥昼功能和价值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2.
甘肃文县"池哥昼"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音乐与舞蹈特征独特鲜明,是以祭祀、音乐、舞蹈、文学语言、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艺术特征,在融入众多文化元素基础上,彰显了文县白马人少有的文化根基和民俗色彩。通过对文县铁楼乡入贡山白马人"池哥昼"乐舞的调查及探究,分析文县白马人文化意蕴及特色,对弘扬文县白马人池哥昼乐舞和人文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甘肃文县"池哥昼"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音乐与舞蹈特征独特鲜明,是以祭祀、音乐、舞蹈、文学语言、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艺术特征,在融入众多文化元素基础上,彰显了文县白马人少有的文化根基和民俗色彩。通过对文县铁楼乡入贡山白马人"池哥昼"乐舞的调查及探究,分析文县白马人文化意蕴及特色,对弘扬文县白马人池哥昼乐舞和人文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白马人系古代氐人的后裔,陇南白马人主要聚居区在甘肃文县铁楼乡的白马河流域,其现存傩舞戏形式丰富多样,重要种类“池哥昼”、“麻昼”和“甘昼”等展示了其文化的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最具代表性的傩舞戏“池哥昼”人物内涵源于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炎帝时代的刑天,与商周时期的雕题风俗有关.在春秋时期或略早形成氐羌三眼神土伯、二郎神崇拜的同时,融合殷周傩仪四目神(黄金四目)造就出傩舞戏形式并随之演进,延及明清至今,但傩舞戏扮相和表演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白马人"池哥昼"傩舞活动的主要形式,以酬神驱鬼、逐役纳福、传承信仰、娱神娱世、以舞叙事,再现历史等多重文化形态为一体的民族民间祭祀活动。它古朴原始、庄重肃穆、情趣盎然,文化内涵丰富,是白马藏族人的一块靓丽的玫宝。  相似文献   

7.
白马人"池哥昼"傩舞活动的主要形式,以酬神驱鬼、逐役纳福、传承信仰、娱神娱世、以舞叙事,再现历史等多重文化形态为一体的民族民间祭祀活动。它古朴原始、庄重肃穆、情趣盎然,文化内涵丰富,是白马藏族人的一块靓丽的玫宝。  相似文献   

8.
白马藏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采用礼俗活动中的模仿、师承、家传等多种方式将古老、传统的傩舞"池哥昼"、圆圈舞、传统酒歌等音乐文化样态保留至今,体现出无文字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特征及人文内涵。从无文字环境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入手,对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特性及文化功能进行初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县白马藏族由于久居深山,远离城市,开发迟缓,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白马藏族音乐文化样态,其传统面具傩舞“池哥昼”、圆圆舞、传统酒歌极具魅力至今洋溢着古氐遗风,承传着白马藏族文化的精魂,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逐步趋同,文县白马藏族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发展经济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矛盾和困惑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0.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池哥昼》以浓烈的地域风情、展现传统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以恢宏的场景、丰富的内容,彰显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全新的结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开启陇南独特民族文化的寻根之旅。整台节目主题突出、场面宏大、舞美绚丽、民俗风情浓郁,演绎了白马人民俗风情,彰显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传承陇南白马民俗文化的力作。  相似文献   

11.
用避讳法来否定《刘子》为刘勰所著,坚持刘昼说,反而更否定了刘昼说。认为《刘子》中有法家思想,《文心雕龙》是尊儒反法,以此作为否定《刘子》刘勰著的理由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文心雕龙》对法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子》的语言特色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同,以此为据肯定《刘子》作者是刘昼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著作,"即使在南朝,一般也用散文来写。"从《刘子.贵农》篇反映的时代特征看,与梁代社会现实相符,也与刘勰"利民"之志相合。《刘子》讲"托附"、论"因显"、说"韬光",这不符合刘昼的学术经历、思想品行和性格特点。因而两《唐志》和郑樵《通志》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不易撼动的。  相似文献   

12.
《昼帘绪论》是南宋胡太初撰写的一部官箴书,较为系统地总结提炼了宋代州县政治体系中的官箴文化。《昼帘绪论》中的官箴文化主要体现在"清廉""慎行""勤政"三个方面,该书文字简练而内容丰富,既有为政之理论观点也有为政之实施举措。《昼帘绪论》中的官箴文化,既为我们了解南宋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材料,在后世影响层面亦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优优作业还没做完,眼皮就打起架来。优优对妈妈说:"我要像咱家养的花一样,整天不睡觉多好。"妈妈说,我们人和动物要睡觉,花儿也要睡觉。有的花儿会昼(zhòu)开夜合,有酌是夜开昼闭,这种现象叫做"唾眠(shuìmián)运动"。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生查子》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写元宵节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我童年时的元宵节既看不到"花市灯如昼"  相似文献   

15.
1.区别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 (1)昼与夜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这一特性所决定.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射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另一半球则是夜半球,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一、晨昏线的判断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又叫晨昏圈。晨昏线的存在在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可分为晨线和昏线。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在地球表面上表现为自东向西移动。使地球上某一点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叫晨线,使地球上某一点由昼半球转向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昏线。也就是说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晨线以东为昼半球,以西为夜半球。昏线以东为夜半球,以西为昼半球,即“东昼为晨,西昼为昏”。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昼锦堂记》和苏轼《韩魏公醉白堂记》均为以"议"为"记"的范例。其特点都是名为"记",却通篇议论,体现了这类山水景观记在唐宋时期的变化。细读文本,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一、 昼 夜现 象、昼夜 交替 与 昼夜 长短 的 变化 许 多 同 学 通 常 认 为 由 于 地 球 的 自 转 才 产 生 了 昼 夜现 象 ,或 认 为 地 球 自 转 引 起 了 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这 是 对昼夜 、昼 夜交 替与 昼 夜长 短 等 概念 的 混 淆 。由 于 地 球 是一 个 不 发 光 也 不 透 明 的 球 体 ,所 以 在 同 一 时 间 里 ,太 阳只能 照亮 地 球表 面的 一 半,即 使地 球 不 运 动也 会 产 生 昼夜 现 象 ,不 过 ,此 种 情 况 下 ,昼 半 球 各 地 永 远 是 白 昼 ,夜半球 各地 永 远是 黑夜 。 只有 当 地 球 不停 运 动 时 ,同 一 地…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中,有时会遇到有关某地年昼长最大差值和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问题的考查。多数学生感到此类问题艰涩难懂,找不到突破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系统整理,与广大的地理教学界的同仁交流。一、年昼长最大差值的解析及应用我们知道,北半球各纬度,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  相似文献   

20.
陈志明 《河池学院学报》2011,31(6):89-93,121
咸水歌是昼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昼民表达情感和表现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它记录和烛照着昼民的历史命运及生产生活。结合田野调查浅析咸水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并探讨北海外沙咸水歌的传承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