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西的人生仪礼多遵循传统中原古制,《元史》载:"婚丧礼仪,尚循古制。"但由于地域和时间的关系,各民族间虽互有融合,但也有独特的仪礼风俗。本文选取定西民众熟悉的传统婚俗作为探讨对象,对定西传统婚俗进行粗浅的分析,从而归纳出传统婚俗背后所映射出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婚俗不仅包括婚俗形态和婚俗仪礼,还应包括婚姻关系建立后男女之间的婚俗秩序。传统婚俗强调男尊女卑,强调婚俗秩序中女性的民俗责任,而忽视男性在民俗秩序应尽的义务。"三言""二拍"的婚俗书写,坚守了这样的婚俗秩序。但冯梦龙和凌氵蒙初毕竟是身处晚明的进步分子,在时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婚俗书写也表达了尊重女性、赋予男性相应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男义女贞的理想婚俗秩序的观念。这种婚俗观念是建立在婚姻双方情感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婚礼是人生仪礼之一。作为海洋渔业民族,中国京族和泰国乌拉拉维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均衍生出自己独特的婚俗。通过比较两者传统婚俗,可以看到两族的婚俗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之所以出现异同格局,原因就在于气候环境、生活方式、渔业生产方式和民族交往对象等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倚歌择偶、以槟榔为物媒及待客之礼、婚后不落夫家不仅是两族婚俗中最显著的共同点,也可能是环太平洋文化圈传统婚俗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家口婚俗所显现的地方特色,在近代中国又衍生出某些新的特征与形态。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张家口婚俗虽然仍以传统的婚姻价值取向为主,但在近代中国新思潮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新式婚姻习俗。这种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新变化反映出某些近代中国内陆婚俗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诸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婚姻礼俗又与婚制紧密相联,很难断然分开。一般地说,婚俗产生于前,婚制产生于后。但当阶级社会的婚制产生以后,许多婚俗便为文明社会的婚制所不容,于是这部分婚俗便趋于消亡;而另一部分婚俗的基础还赖以存在,遂在统治阶级的有意识地赞许和利用下,得以继续流传。西周春秋社会的婚制与婚俗之所以能并行不悖地共存于初期的阶级社会之中,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条件所致。在西周春秋社会婚姻制度的研究中,论者多注重于探讨西周春秋社会的原始婚俗,这种  相似文献   

6.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在女性心灵和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利用范.哲乃普的"通过仪礼"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了乞巧节狂欢表象下面所隐藏着的"通过仪礼"意蕴本质,从而揭示出乞巧仪式活动对于女性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南黎族"不落夫家"婚俗是黎族母系社会族外群婚的一种残留.这种婚俗在黎族地区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婚以后仍得以保留并长久地沿袭下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早婚传统、"放寮"习俗、传统的婚姻缔结形式以及当地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力量的压力等.这种婚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黎族地区一夫一妻制的实行,但这极具爱情色彩的黎族传统风俗,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传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婚俗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庆行业应运而生。为迎合时代潮流和民众社会文化心理,婚庆公司对婚俗的早年间传统形式进行取舍。通过笔者实地考察,以天门市"公公背媳妇"另类婚俗为例,探讨婚庆公司等媒介对传统婚俗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婚姻陋俗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几千年的传统婚姻生活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以往婚姻形态的、适合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的婚姻俗制。它包含着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婚姻观念、婚姻行为、婚姻礼仪等诸多婚姻范畴和模式。尽管这种婚姻俗制优劣掺杂,但均为中国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黔江苗族婚礼仪式较为繁杂,但有着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地的婚俗深刻影响着当地苗族人的生活,人们也一直按照传统的苗族婚俗行事。"摆礼"作为接亲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被视为女方出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苗族婚俗中的"摆礼"仪式进行探析,从而折射出一定的社会观念:一方面,将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与"摆礼"仪式结合,将有助于了解资本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够展现出当地苗族祖先崇拜、同姓不婚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此加深人们对族群文化多样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