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西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历来引人注目,陇西方言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谈谈陇西方言的"儿"和儿音后缀词,并就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甘肃陇西方言的"儿"尾词,分析了"儿"尾的功能,列出了"儿"尾词表。词表收1380多个"儿"尾词,详细考察了每个"儿"尾词的小称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甘肃陇西方言的"儿"尾词,分析了"儿"尾的功能,列出了"儿"尾词表。词表收1380多个"儿"尾词,详细考察了每个"儿"尾词的小称义。  相似文献   

4.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异形式,其中词汇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方言词语可作为共时方言词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陇西方言词语汇释》中筛选出了162条词语,称其为"区别于兰州方言的陇西方言特征词",审视陇西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共性和个性,得出"表示名物的词语变化最为明显,最能体现方言间的共时词汇差异""兰州方言和陇西方言在语法层面来说,基本没有区别性,是一致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王东  罗明月 《天中学刊》2010,25(3):103-107
河南罗山方言中的副词"搞搞儿"和"搞下儿"比较具有方言特色,可以根据其表达的意义分为两类:一是表示动作经常发生;二是表示动作不经常发生.这两个副词的用法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不少差异.二义相反而兼统同一句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称为"反训".前人研究"反训"多从古籍中搜寻例证,很少关注方言中的活证据.对罗山方言中的"搞搞儿"和"搞下儿"这两个副词的研究,不仅能为中原官话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也为汉语"反训"现象提供方言中的活证据.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晓强博士送来了他和定西师专的陈晓春老师、陇西师范的老教师陈晋先生合著的《陇西方言词语研究》(下文简称"陈著")打印稿,请写一篇序言。三位作者长期在甘肃陇西县生活,多年关注并研究该县方言词语,这是值得称道的事情。观览其书,收列词语新鲜,解说细致,印证博恰,体例统一,自具特色。方言研究是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甘肃是国家批准建设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本文的问世实际上为这一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晓强博士送来了他和定西师专的陈晓春老师、陇西师范的老教师陈晋先生合著的《陇西方言词语研究》(下文简称"陈著")打印稿,请写一篇序言。三位作者长期在甘肃陇西县生活,多年关注并研究该县方言词语,这是值得称道的事情。观览其书,收列词语新鲜,解说细致,印证博恰,体例统一,自具特色。方言研究是地方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甘肃是国家批准建设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本文的问世实际上为这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结合刘俐李教授的<焉耆汉语方言研究>,对焉耆方言中的儿化韵在作用和分布方面作一个系统的分类和总结,以区分焉耆方言中的"儿化"和"儿尾",并进而预测在焉耆方言中"儿化"现象不仅不会消失,还将会有所发展.由此加深我们对"儿化"和"儿尾"两个概念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河北方言中特殊语法功能的"X-儿"主要有:用在"A儿去咧"结构中,"儿"用在"名词 儿"中,其中"儿"相当于"里","V-儿"相当于"V的"结构,"几"相当于时体虚成分或方位介词等几种功能.这种用法只见于属于冀鲁官话的保唐片的部分方言中,而在除此之外的河北省其它方言中这些语法功能则由其它词类或形式担当.  相似文献   

10.
安阳市区方言的"儿化"和"儿尾"与中原官话、普通话相比,有很大不同,该文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对安阳方言的"儿化"、"儿尾"进行研究,提出安阳方言"儿化"和"儿尾"现象并存,并受前一音节影响与"子尾"呈互补分布的面貌;并结合历时分析和语法化理论,指出儿化和儿尾的层次性,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汾阳话中问处所的特指疑问词是"何地儿",以"何"为词根还有一系列的特指疑问词,可以用于问人、问物、问时间、问处所等等;它们除了用于疑问,还可以在一些非疑问语境中使用,尤其是"何地儿"还有否定等用法,吕梁片乃至晋语其他方言未见此类描述。与"甚"系疑问词比较发现,"何"系疑问词所处层次要久远一些。这些"何"系疑问词与"哪"系疑问词呈对应关系,说明汾阳方言在继承古汉语疑问词"何"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且与吕梁片乃至整个晋语此类词的发展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方言中,“抹儿”一词有“能力、本事”的意思,该词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徐州等地也在使用,但其得义缘由一直还是个谜。本文从方言出发,对“抹儿”追本溯源,认为其义来源于古代武将的标志性头饰“抹额”,由此引申出“能力、本领、本事”之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音的连读同于“抹儿”之音而最终记作“抹儿”。“抹儿”和另一方言词“一抹儿”进行比较,指出两词虽然形式相似却有不同的得义缘由,并且两词都已有消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十四儿·依,1954年出生于吉尔吉斯共和国,是东干人的第四代后裔。从他用东干文创作的诗集中,我们发现了东干语的一些特殊语词和特殊语序。语序上至今仍跟汉语陕甘方言对应,但有些特殊语词在陕甘方言中也已不说了,作为"活化石",依然存留在东干人的口中。这些现象,对于研究西北汉语方言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儿"在河北方言中有11种音值,分别为:r、、、ar、、ω、ω、■、■、r、。结合河北方言中的"儿"音值情况,通过考察中古日母字的演变,可以看到儿音发展的两种途径:失落元音或失落辅音,沿着这两条途径分析,可以找到河北方言中儿音所处的演变阶段和产生的大致年代。  相似文献   

15.
青海"少年"是青海民间文学中璀璨闪耀的奇葩,其中的"儿尾"方言,常是一个独立的、自成音节的词尾。"儿尾"方言不仅有一字尾、二字尾、三字尾,更有独到的ABB尾。  相似文献   

16.
儿化、儿尾在江苏的各个区域都有分布,但是分布的范围和丰富程度却大不相同。江苏各方言中儿化、儿尾分布现状的形成跟历代移民和方言接触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作者在充分掌握杭州“儿尾”方言特点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巧妙地运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一、用“儿尾”方言来描写人物外貌;二、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穿戴;三、用“儿尾”方言描写人物语言。  相似文献   

18.
牛蹄赣语方言岛方言中小称的表达手段复杂多样,主要有六种类型:儿缀、重叠、崽崽、杪杪、头头、尖尖,其中儿缀和重叠是主要形式。儿缀存在两种语音变体:儿1[r24]和儿2[5r445]。牛蹄方言小称的表达手段可以叠加使用,小称形式之间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各种小称形式的使用范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儿"语素的发展历史来看,"儿"最初为实词,是词根语素,后来衍化出附加语素(后缀)"儿"。文章结合对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分析,认为汉语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受了北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卷舌音的影响,而是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儿"由实词虚化为意义宽泛空灵的后缀,后缀"儿"语义的虚化伴随着语法功能的泛化,带来了语音的弱化,甚而黏附于前一音节并与之融合,汉语儿化现象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20.
汉语儿缀现象在各地方言的分布情况比较复杂,文章从共时平面分析了汉语方言儿缀特点在全国的分布,涉及语音形式、儿缀词语及数量、语法功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