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翰超  林静 《英语广场》2021,(11):28-31
叙事医学作为一门已经发展了近20年的学科,从Rita Charon在21世纪之初提出此概念以来,逐渐演化成了成熟完善且具有充分学理性和操作性的学科体系。国外叙事医学发展较早,有更成熟的文献及书籍资料,而且对叙事医学优秀文本进行翻译可以丰富该学科在国内的文本资料。本研究选择的翻译理论框架为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通过分析叙事医学文本翻译,检验该阐释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以期对国内叙事医学文本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来源于社会学和认知学相关的叙事概念,走出了翻译文本比对和翻译等值的研究视角。文章通过对Mona Baker叙事理论的追本溯源,厘清其叙事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在翻译研究中应用叙事理论的难点,讨论如何辩证地看待其中的有些理论及观点,并展望叙事理论和翻译学在未来发展的新接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Ivanhoe的三个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汉译时许多第三人称指称词和关系代词或省略,或替换,或还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合理处理代词的翻译。同时这种差异可作为一参考变量应用于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4.
鲁迅把一种全知全能式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转变成了有限制的第三人称叙事。这可以说是一种叙事视角的内在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其第三人称叙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意义。特别是其《故事新编》里的第三人称叙事,赋予了小说人物独特的历史穿透性,映射出鲁迅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和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左传》是中国早期叙事文学的典范,对我国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客观叙述和限知视角两个方面对其叙事角度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朱冬 《文教资料》2006,(3):35-36
<左传>是中国早期叙事文学的典范,对我国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客观叙述和限知视角两个方面对其叙事角度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阅读过程即读者和作者基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根据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叙事角度”是当代西方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叙事学“既关心文本解读又关心文本的实际效果”。叙事视角分析能有效地提高对作品理解和提高审美鉴赏力,它为阅读文本指明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将叙事角度分析运用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表现手法所孕育的意义,有效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会大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学会批判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以贝克的社会学叙事建构理论为框架,讨论福柯的作者理论及热奈特的副文本概念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延展,认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实践对沈从文作品源文版本的限定选用是新中国话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刊译的文学评论与其他副文本合力形成第三世界国家民族寓言的叙事框架,对"作者功能"的话语建构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使现代文学作品外译协同于国家形象叙事的宏旨。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7,(3):102-108
现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发生了诸多变化,表现在既有性别上的不同,又有书面语与口语上的差异。在此背景下,透过具体译本的分析检证来考量第三人称代词所发生的实际性变化及分析其变化过程,在翻译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四种版本的《罗生门》中译本,第三人称代词的特殊之处以及译者处理时发生的种种策略上的变化无疑是比较研究的理想文本之一。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人称代词在译介过程中如何被彰显出来,又如何在自身的变迁中作出妥协与忽略,最终呈现出光与影般的错落关系。进而通过此事例研究为包括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在内的第三人称代词整体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使用情况提供参考,也试图窥视到第三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发生变迁的某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以Baker等学者近几年提出的以叙事理论为方法去研究翻译。翻译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是"构建桥梁"或"消除隔阂",而是叙事的积极传播和促进。本文试把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军事翻译的实践中,分析了构建军事翻译文本的四种主要策略,同时对军事翻译教学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说,写小说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最常见的一种是作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可以随时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情和议论也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这种“全知”的叙事角度一般采用第三人称来写。另一种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讲自己的故事,或以自己的故事为主,这可以称为  相似文献   

12.
蔡云 《海外英语》2012,(7):236-237
人称指示语是指对编码在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是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的相互称呼。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关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的研究。该文从中英文的第三人称入手,联系语用理论,分析第三人称中英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经典叙事学批评的叙事结构研究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小说叙事批评中的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应用西方经典叙事理论进行有效批评操作的同时,也凸现出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上理论创新能力的薄弱。  相似文献   

14.
教育叙事探究是关于"讲故事"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个基于现象基础之上的"从现场到现场文本再到研究文本"的过程。"三维空间"是教育叙事探究的核心概念。教育叙事探究者在获取现场文本时就时刻处在不同的"三维空间"中,进而寻找到教育的真正问题。过往关于教育叙事探究存在三种质疑之声:没有理论假设的叙事难以提取结果,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低,理论提取呈现多元化。清晰地认识"三维空间"的概念有助于对三种质疑之声的再认识,进而在整体上对教育叙事探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在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创作中,其叙事角度有别于传统的全知叙述视角,而是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有限叙述角度,通过多个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力量,全方位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对《当代英雄》的叙事角度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代英雄》在现代性叙事文本中的地位,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地位对塑造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叙事诗所采用的叙事角度多为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也有不少作品根据情节设置的需要转换视角,不同的叙事角度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角度上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视角一直是西方小说批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叙事视角也就成了表达作品意义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叙述的人称与叙述的角度的关系,探讨不同叙事视角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翻译叙事是对源文本的叙事重构,包括时空重构、选择采用、参与者重新定位和标示性重构。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凌静怡对《弄堂里的白马》的叙事重构较为成功。从叙事重构入手分析译文也可为中国小说的外译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特征角度阐释《社戏》所具有的因果的叙事思路、框架式的叙事结构、快慢结合的叙事方式、空间转换的叙事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外在构成的分析,向文本更深处漫溯,逐渐走进文本内里,进而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