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经·约伯记》是西方宗教、文化、文学经典,在《圣经》中非常著名,也是非常重要的篇章之一。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上帝考验自己忠实信徒的故事。以往对于该篇章的解读集中在苦难的意义以及上帝考验的意图上。运用格雷马斯的"角色模式"理论对《约伯记》进行重新解读,试图寻找到上帝与苦难之间的多重意义关联,进而探寻这种关联所具有的信仰层面上的意域。  相似文献   

2.
李萍 《海外英语》2014,(15):199-200
《约伯记》被称为《圣经》中"最伟大的杰作"。义人约伯无端受难,他对上帝的态度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相信上帝——质疑上帝——回归上帝的怀抱。纵观基督教历史,义人受难并非约伯个例,神学家认为这是上帝对于人类的考验。然而,笔者认为,苦难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强化信仰。  相似文献   

3.
在《约伯,民众的替罪羊》一书中,勒内.基拉尔对《约伯记》的解读基于"模仿欲望"、替罪羊机制基础,通过对《约伯记》文本的分析,基拉尔揭示了《约伯记》中存在的集体暴力和替罪羊机制,通过区分"迫害者的上帝"和"受难者的上帝"两种形象,探讨了《圣经》的独特意旨是揭露替罪羊机制。基拉尔的解读属于一种人类学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4.
马刚 《文教资料》2007,(14):97-98
《圣经》中的《约伯记》是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篇章之一,该书不像《圣经》其他章节那样罗列众多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因此读来趣味性强,且说理而不教条,赞美而不耽误叙事,虽是宗教经典,也可视为现代悬疑小说的鼻祖。书中主人翁对信仰的坚定信念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感悟到人生苦难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圣经·约伯记》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的素材来源,而"约伯"也是各类作家不绝于笔的人物形象。不同历史语境创造了不同的"约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基辅怨》中塑造的主人公雅柯夫和中国作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祥子就是现代的两个"约伯"。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主人公相似的苦难经历和迥异的结局,折射出的两种文化下迥异的"个人"观念。  相似文献   

6.
通读整部《圣经·旧约》,我们会看到古希伯来人对上帝耶和华至高无上地位的绝对信仰,这是古希伯来人"语言"即"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在《圣经·旧约》的智慧书《约伯记》中,我们看到了义人约伯却因好人无故罹难而对上帝产生了怀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通过分析"理解之后的信仰"和"信仰之后的理解"两个不同概念,我们对于古希伯来人的信仰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解读《约伯记》实际上是倾听约伯与上帝的对话,倾听生命本真在天人之际的伟大言说。《约伯记》对神性的领悟,是在崇高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他者,实现对无限、对永恒的沟通与整合。爱默生曾对启示作过如下解说:“我们藉由‘启示’一词来辨识灵魂的告白及自性本质的表白,启示通常经  相似文献   

8.
关于《希伯来圣经》中的《约伯记》中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约伯,历来的研究者说法不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约伯性格的双重性,揭示约伯性格表现出的"忍耐"和"探索"的双重特征背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神话原型评角度尝试解读《雾都孤儿》这一经典名著.《雾都孤儿》的主人公奥利弗是《圣经》中约伯原型的变形,在这两个人物身上都蕴含着苦难一救赎这一普通永恒的人类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李尔王》和圣经《约伯记》在人物形象、人物所经历的磨难、戏剧结构等方面皆存在相似之处,通过这些考察,我们能发现二者在神学内涵上也有着共同的思考。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解读,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和圣经编撰者对人的灵魂有着相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旧约》中的"约伯记",是将人的精神如何在尘世中通过挣扎而求得新生,作了一个最为令人难忘的描绘。诗篇中的那位主人公约伯,他对于神旨的领悟,他的至死不渝的追求,不可遏制的冲动,则与艺术家十分相似。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不仅身上流着希伯来人的血液,他的灵魂中也奔涌着《圣经.约伯记》中的思想感情。以《饥饿艺术家》为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明显地晃动着约伯的影子。饥饿艺术家所追求的永恒不灭的艺术,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在这里,主人公正像约伯遭受大灾大难仍忠于上帝一样,他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为达到那不可企及的艺术境地,竟让自己无期限地饿下去,显示出他对艺术永不舍弃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饥饿艺术家就是卡夫卡为艺术而受难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2.
通读整部《圣经·旧约》,我们会看到古希伯来人对上帝耶和华至高无上地位的绝对信仰,这是古希伯来人“语言”即“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在《圣经·旧约》的智慧书《约伯记》中,我们看到了义人约伯却因好人无故罹难而对上帝产生了怀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通过分析“理解之后的信仰”和“信仰之后的理解”两个不同概念,我们对于古希伯来人的信仰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杨雁 《海外英语》2012,(20):211-212
18世纪美国理性主义倾向崇尚乐观、积极与人道主义。作为美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富兰克林与潘恩尊崇自然神,致力于追求道德实践。富兰克林不认同约伯的遇事怨艾及其怀疑论的神学与哲学内涵,相信神的仁慈之心必将佑福美国民众与社会。潘恩在批驳《圣经》的同时,却对《约伯记》的科学性推崇有加。富兰克林与潘恩对《约伯记》的个性解读,透显出美国启蒙思想活跃、务实,追求理性与现实体验的本质诉求。  相似文献   

14.
田巧运 《文教资料》2006,(27):92-93
从约伯问题到十字架上无辜受苦的耶稣基督事件神学景观中对苦难的解答出现了新的一维:基督教在受苦的上帝和上帝之爱中重新解读了苦难与上帝这一宗教信仰发生学原理。同时将质询汉语传统如何应答和背负历史和个体之苦难。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美国理性主义倾向崇尚乐观、积极与人道主义.作为美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富兰克林与潘恩尊崇自然神,致力于追求道德实践.富兰克林不认同约伯的遇事怨艾及其怀疑论的神学与哲学内涵,相信神的仁慈之心必将佑福美国民众与社会.潘恩在批驳《圣经》的同时,却对《约伯记》的科学性推崇有加.富兰克林与潘恩对《约伯记》的个性解读,透显出美国启蒙思想活跃、务实,追求理性与现实体验的本质诉求.  相似文献   

16.
<圣经·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是具有天然的和从古希腊悲剧中继承来的悲剧成分.<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在命运、神、人的关系上,既有着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对于智慧的不同理解.<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对于悲剧苦难的体现与认识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希伯来圣经》中的《约伯记》中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约伯,历来的研究者说法不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约伯性格的双重性,揭示约伯性格表现出的“忍耐”和“探索”的双重特征背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尔王》有着浓厚的圣经文化特征。首先,它对圣经故事《约伯记》进行了明显的借鉴,两部作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另外,《李尔王》一剧在塑造李尔和考狄利娅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多方位地利用了圣经典故,使其形象更加饱满鲜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希伯来智慧文学《约伯记》在人物性格冲突性、故事情节骤变性、典型的戏剧体结构以及其对话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约伯记》是一部具有戏剧性特色的文学作品,具备极强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圣经》开篇就预设了一条寻求生命之路,伊甸园的生命观预示着生命树与智慧树的分离,因着"偷吃禁果"造成了"生命"永久的缺失。本文从希伯来圣经的律法传统和先知-预言传统简述了其对生命追寻的历程,论述了智慧文学对伊甸园生命观的反思。在《箴言》中,伊甸园故事生命与智慧的断裂得到了弥补,智慧能够使人获得生命,但在《约伯记》中,约伯以个人的特殊经历质疑了早期智慧文学的智慧与生命的整合,《传道书》颠覆了早期智慧文学的基本原则,回归到伊甸园故事中,主张智慧树与生命树的分离,人无法通过智慧获取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