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检读有关史籍和《吐鲁番出土文书》(以下简称《文书》)、吐鲁番出土墓志墓表资料以及有关史家学术论文,发现曲氏高昌王国令尹、府与公等问题,值得一议。这对研究立国于吐鲁番地区,时间近140年的高昌王国历史不无好处。因这两个问题互不关连,意见极不成熟,不成长篇,故名杂谈。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玄应《一切经音义》写卷残片散藏于世界各地,前贤于此多有研究。该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残片进行缀合并定名,将吐鲁番本底卷与今玄应《一切经音义》主要版本对勘,阐明了吐鲁番本玄应《一切经音义》的校勘价值和版本价值,纠正了今通行《高丽藏》本和《碛砂藏》本中的一些讹误,简要确定了吐鲁番本写卷在玄应《一切经音义》版本系统中的归属。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测量了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的刻板印象程度等变量,分析了民族接触、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明显的刻板印象,包括积极刻板印象和消极刻板印象;民族接触能减少消极刻板印象,从而降低群际焦虑,最终改善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态度。因此,广泛创造民族接触的机会,提高接触质量,改变民族之间认知上的偏差,是促进和改善跨民族互动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民族理论研究新作《民族交往的多维审视》关注的焦点是少数民族融入城镇化的相关问题。该书以民族交往理论为基础,借用社会共生理论与文化“涵化”理论,思考当今民族交往关系,揭示民族交往过程。该书有针对性地调查取证,采用学科交叉和相互移植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哲学、文学、历史、法学等学科知识,构建起了一个多元学科交叉互用、立体支撑的研究结构。其理论创新在于民族交往的认识论研究,重点提出了民族和谐共处、化解冲突与矛盾的思路对策,为多民族、多国籍的城市社区民族和谐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课堂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接触环境。我国民族地区藏汉英三语课堂呈现出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三语混合、迁移与冲突的语言特征。在三语环境的语言接触中,一种群体语言的结构特征或成分会向另一种语言扩散或渗透,使被渗透的语言得到丰富、发展,具体呈现出语言影响方向的双维特性,语言接触的文化特性,语言借用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四大文明和三大语系的交汇之地。自古以来,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接触,为语言接触研究留下了丰富翔实的语料。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汉民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回顾、总结和述评,以求能够为语言接触的研究者提供文献指南和研究参考,为进一步推进新疆语言接触研究和构建和谐进步的语言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7.
曹文静 《文教资料》2011,(17):32-34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伴随着各国间的交际,语言便相互接触与影响着,加之媒体、网络等手段的介入与不断发展,语言接触更是不可避免,语言接触与因接触而引发的一系列语言变化也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引起了很多语言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基于近年来网络、报刊,以及年轻一代之间频繁使用的"宅×/×宅"这一语言现象,运用语言学理论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来分析"宅×/×宅"的来源,在我国语言中的泛化演变,以及引起这一语言现象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吐鲁番出土文书俗字典"的成果,赵红著《吐鲁番俗字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发行。吐鲁番文献作为极具学术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备受学界关注,对古代政治、经济、地理、交通、社会等方面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文书中出现的大量俗文字增加了识读和理解难度。该书对近年来出土的吐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语言使用者相互接触、交往的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也在不断地冲突、融合。在某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混合语。目前研究较充分的语言混合现象大多是在殖民条件下产生的以英语为基础的洋泾浜英语(pidgin)和克里奥耳语(Creole)。在重新阐述言语接触、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等相关概念基础上,以台湾多语言混合现象及“伪满洲国”时期的言语接触为例,重新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的。  相似文献   

10.
羌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不仅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媒介,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学界对羌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发展,都要与其他民族发生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交往,这种交往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不同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和影响。在接触过程中,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吸收或输出语言成分,汉语中的四川方言与羌语的接触也不例外,接触中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留下了一些痕迹,诸如羌语南部方言声调的产生及其各调类的调值与四川方言的趋同、羌语中有大量的四川方言借词、羌语没有韵母an-ang的对立对四川方言的反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敦煌学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先生新近出版了《唐代的经济社会》一书,这是陈先生继《吐鲁番出土文书》(参与编纂)、《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等著作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是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十册“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之一种。书中主要以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唐代官、私档案文书为基础,探讨了唐前期施行均田制中官府的勘察田亩。检查户籍的实际过程及作用;唐后期的都受田簿与请受田制度;土地租佃契约类型与租佃关系的特点;地子的内涵及区分;民间借贷诸种形…  相似文献   

12.
国内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学者们有关语言接触的探讨,在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研究的方法、接触的机制、与其他学派关系等方面;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研究中关注于接触与语言的变异、借词、语法渗透、语音干扰、翻译研究等方面;在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研究中主要涉及接触与汉语方言的特殊语言现象、方言系属、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交互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关于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随葬衣物疏,近些年来有不少中外学者作过研究,正如人们所指出的,随葬衣物疏是在内地中原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的。然而更确切地说,它与内地考古发现的大量自两汉以来的遣册、镇墓文、买地券类文字是相似的,但又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所以将内地出土材料与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进行比较研究,对了解内地与吐鲁番地  相似文献   

14.
晋唐时期吐鲁番的植棉和棉纺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保存的相关资料,对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棉花种植、棉纺织及印染、棉布使用等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依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对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蔬菜的种植规模、菜园属性、蔬菜种类以及蔬菜加工、销售等,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区,其语言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在群众广泛的接触中形成了它鲜明的特点:多民族语言的杂用;借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的词汇、句式、结构;语言中保留了部分唐前汉语信息和元明清时期的口语词汇。三江源地区语言包含的文化信息很多,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言接触和双语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广西少数民族区域较为普遍。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包括瑶语、壮语、侗语、苗语等。该地区各种语言和方言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相当复杂,不少民族群体长期兼用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本文对广西各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所引发的双语类型转换现象进行调查,从中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语言维护计划。  相似文献   

18.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战争征服、迁徙杂居、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接触,无论程度怎样、性质如何,一经接触必然会相互影响,这表现在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方面。借用现象在语言接触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借用现象无论对借方还是被借方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借用的形式、借用的趋向、借用的作用及影响对语言接触中的借用现象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翔实的资料和科学的理论探索了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观点新颖,内容丰实,为语言接触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语言事实。《研究》不但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方言学论著,也是研究语言接触与地域文化必读的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0.
维吾尔语是新疆使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和汉语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推动了语言的演变,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本文将从语言本体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对新疆汉维语言接触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语言接触理论提供例证,同时为汉维日常交流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