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山水是古代诗人的生命绿色;山水以母亲般的怀抱,为古代诗人的本性复归提供了最安适的栖居之地。李白是一个把山水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融合到极致的诗人。他将盛唐精神贯注于山水,创造性、个性化地刻画山水,扩大与丰富了山水意象,为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刘宋世家大族杰出作家谢灵运之所以在山水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突出成就,其经济生活状况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谢灵运富足奢华的庄园经济生活催生了他的山水诗,还影响其山水诗的创作题材、情感状态、精神境界和审美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薛燕 《时代教育》2007,(6Z):155-155
1山水诗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可以把一切描写山水的诗叫做山水诗。狭义定义则包含以下两条:山水描写份量在全诗中占多数,在题材上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将笔墨诉诸于山水本身,着意表现追求山水之美的情趣。但这样定义既不科学.也不严密,会将山水诗与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咏怀诗等混淆,从而使山水诗的论述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讨论山水诗,首先应该明确关于它的界定,这也是一个学界争论不已的话题。王瑶先生在《玄言·山水·田园——论东晋诗》这篇文章中曾言:“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并不是诗人们的思想和对宇宙人生认识的变迁,而只是一种导体,一种题材的变迁。”这个观点里面隐含着对山水诗的界定,即以山水自然为题材的诗歌。这种较为宽泛的定义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同,比如袁行霈在其《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中讲道:“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物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也主…  相似文献   

8.
诗僧帛道猷以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创作不含玄理的山水诗,这在东晋诗坛一枝独秀。他创作的成功与般若学的兴盛以及他超脱尘俗的生活态度有关。他的山水诗是诗学从“体道”走向“体物”的先驱,其诗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为后人称颂,成为诗家典范。帛道猷余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相似文献   

9.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开创了山水诗和田园诗,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发展了陶谢诗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渗入山水景物的描绘,使山水诗与田园诗得以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偏爱舟行,一生多次出游,“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故其山水诗多写水上、水边之景,清旷淡远、自然高妙,由于心志淡泊,诗艺高超,充分提炼语言、净化语言,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比起盛唐其他诗人更显得明净单纯、晶莹剔透。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他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解读王维山水诗歌,辋川庄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载体。盛唐独特的时代背景、魏晋以来的隐逸文化传统、王维个人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糅合,都在辋川的名山秀水中融合与生化,可以说,正是盛唐独特的庄园文化孕育了王维诗歌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高远意境,解读庄园文化,也就成为以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最重要的文化心理溯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山水的性灵化——论袁枚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性灵派主将袁枚于诗标举性灵说,其山水诗大多实践性灵说观点。袁枚的山水诗主要特点是主体意识强,山水景物被性灵化即个性化、拟人化,其实质乃是诗人性灵的对象化。他的山水诗题材、体裁多样,意象活泼空灵,富于生气,具有情趣,不排斥用典,尤长白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为推动清代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山水诗的形成发展不是孤立的平面的,而是与其它类别的诗歌具有密切联系,在长期兼容并蓄、相互渗透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独自特色。晋宋山水诗正是山水与玄理相互渗透、共融并生而显示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对以后山水诗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侯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00-102
古代山水观念主要经历了以山水比德、自然,即道、儒、释三教合一的流变过程,它使主体观照山水的视角、目的及方式存在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促进了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演进,从而影响了山水诗的发展与演化。  相似文献   

15.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  相似文献   

16.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要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7.
鲍照是刘宋时期的杰出诗人,其山水之作多有可观之处。由于深受当时以玄思关照的山水审美风气的影响,“以玄对山水”成为其山水诗背后的灵魂。具体表现在其山水诗的意境充满了栖遁之情,其山水诗的风格流溢着遨游无限的俊逸之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谢灵运的名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合,导致人们对他状山水有佳句而无佳篇的批评,但这正是他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未能拓展纯净山水诗境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李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他与山水融为一体,感兴赋诗,超越苦难,名为“逸兴”。大自然催发了他的浪漫思维和灵感,他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吟咏,同时摆脱以往山水诗歌的写作定势,用来解脱苦闷,艺术时空十分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怀古意识,拓展了山水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20.
白葵阳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3):16-18,37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不遇于世的象征,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语言精工妍丽,用典广博晦涩,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谢Tiao的山水诗是他向往隐逸又不能忘情于利禄的人生追求的外化,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深,重视意境的创造,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旨意较显豁,玄理色彩冲淡,以审美创造为指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