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对语文教育的成果评价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至上,唯分数至上,功利化与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严重背离了语文教育应承担的对人的教化、对文化的传承、对世风的影响、对国家的发展的责任。深刻分析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发挥教师潜能、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回归语文教育价值。提升人文素养、体现文化传承、展现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国内教育文化界也在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甚至一度成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加强了在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共同促进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就是从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作用入手,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途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我国经典文学。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能够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值得学生们去继承和发扬。但是目前不少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唯分数至上,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的,阅读教学以传授做题技巧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忽略了对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教育。这种片面的阅读教学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但却不能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有推动作用。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对文化性的强调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本文在对语文教育文化本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传承不只是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承,还有文化认识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文化发展,应是一种建构性的发展.语文教育文化性的建构对当今语文教育有着鲜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涌起,关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提高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自然也提上了日程。本文从内蕴于语文教育中的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载体和受体三维度,依据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信息素养、古典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三个方面对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大语文教育,促进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6.
网络、电视、mp4……诱惑着90年代出生的高中生,选择什么来充实自己?很多学生的选择是从俗--追逐流行文化,对影视明星是顶礼膜拜.日常的语文教学以应试为目的,唯本至上,唯考是图,常常败坏了学生的读书胃口,也填塞了自我学习的时间.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读文化经典将是一个"空对空"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语文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回归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着落实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责任。由粤港澳教育人士合作编写的《中国语文》作为澳门第一套自主编写的语文教材,以澳门课程文件为依据,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突显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传承,关注澳门本地特点,兼容多元文化。澳门新教材《中国语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初中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独特作用。将红色文化赋予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新内容,探索新时期红色文化引领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进”工作及有效路径,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9.
论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其传承侧重点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表现在受众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缺失,传播者对自身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认识不清、责任不明,传播媒介形式的娱乐化、内容的媚俗化三方面.为有效发挥大众传媒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功用,我们应当克服其唯“说教“和“赢利“两种不良倾向;规范其日常文化传承行为;净化其传统文化传承的环境;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方式。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使语文教育不单单是一种知识体系,其中还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高中教育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