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翻译方法是侧重"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本文从"三维"角度出发,分别对清明上河园景点名称、民俗表演及公示语的英译进行分析,发现其英译中存在的"生态非适应性"并加以修改。由此证明译者在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实现文化内涵的交流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其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适应选择转换,至少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法入手,以部分钦州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认为在语言维转换上译文应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规范;在文化维转换上应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在交际维转化上应注重交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20,(1):113-118
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兼顾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种要素,进行多维度地选择性适应。尝试以"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理论指导,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公示语英译的实践指导作用。在翻译实践上注重语言信息的转换、在翻译内涵上注重文化的传递以及译文在语言中的交际作用方面,综合运用"三维"转换翻译法、生态翻译法中"依归于原语生态"翻译方法,最终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以期对乌兰察布市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媛  梁端俊  石莹 《邢台学院学报》2021,(2):134-137,142
《儒林外史》 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典籍,可谓清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杨宪益和戴乃迭的 《儒林外史》 英译本进行剖析,提出典籍翻译的译者需借鉴文化维、 语言维和交际维的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在翻译时尽量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依据文化生态环境导致的差异,灵活地采用适应性选择以及各...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7,(1):71-75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女系家族》的三个汉译本进行比较,以"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理论工具,分析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上所作出的不同适应与选择,并从翻译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说明生态翻译理论对日本文学作品汉译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为山崎丰子译作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周丽 《考试周刊》2015,(25):14-15
"三维"适应性转换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该观点倡导,译者要在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即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和委托人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并给出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本文以该方法和原则为指导,以例证分析做途径,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分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并试图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译界的一大难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计》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为了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效果,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在充分把握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语义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力求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中国译学理论带来新的活力,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对国内著名景点名称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以"三维"为原则,提出选择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译者主体性为核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探讨中国青砖茶博物馆文字材料英译的适应性与有效性。研究发现,语言维度的规范性、文化维度的可接受性、交际维度的实效性是茶文化英译的重要基础。本文由此提出,生态翻译学对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具有指导意义,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准确再现原文的语言信息、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2.
王雪芹 《考试周刊》2015,(12):19-21
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理论,探讨了实用文本翻译应采取的策略,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把"三维"的"适应"与"选择"放到首要位置,以构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取向,最终达到实用文本选择适应度最高的实用性翻译译文。  相似文献   

13.
赵瑞芳 《海外英语》2016,(15):145-146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主要研究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即翻译主体之一的译者和外部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如何影响翻译活动及翻译行为。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与儿童文学本身的特质相一致,要既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选择。该文就儿童文学作品Stuart Little汉译本的翻译实例出发,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如何实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金介甫英译《边城》的译者、译文与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研究。金介甫作为译者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与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三维"转换方面,译者在语言维对原文语言多层次、多方面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该译本的突出优点,译者通过厚译、细译和异化归化的灵活运用,适应了原文的文化系统;在交际维,译本在个别地方存在改进的空间。总的来说,该译本充分体现了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具有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5.
谭丽花 《海外英语》2014,(14):144-145,148
公示语翻译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软实力高低的标志。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出发点,从语言对等、文化传递和交际意图三个方面分析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示语翻译应遵循生态三维选择转换原则,以"整合选择适应度高"为标准,规范和统一公示语翻译,为建立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和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阐述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源语言生态环境背景。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具有代表性的姚乃强和巫宁坤两位先生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汉译本从源语言的生态环境和目的语环境适应性的三个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在语言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时,要重点关注翻译用词、语言结构;在文化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间文化和内容上的差异;在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时,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7.
樊慧敏 《海外英语》2012,(2):136-137
该文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角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从交际维看,译者应注重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方面的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18.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外宣翻译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启示。文中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重点分析湖南省主要高校英文网站中"学校概况"中存在的种种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探索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生态环境。毛泽东诗词语境丰富,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翻译毛泽东诗词要实现原语与译语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原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译语所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基本对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广告语的翻译,广告语是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与这种生态环境是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在适应广告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与适应,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