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主原名廖尚果,由他作曲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歌曲自身潜藏了许多内在的艺术品质,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音乐会上常选的曲目。把握这首歌曲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演唱能力和提升我们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2.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青主的一部代表作品,是20世纪上半叶极具鲜明时代特征的一曲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青主个人创作的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迈出了辉煌的一步.文章从创作技巧、歌词题材、演唱风格三方面对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探究20世纪早期艺术歌曲的时代性总体特征在该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我国20世纪30年代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青主和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相似文献   

4.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是由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青主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作品所谱曲创作的。全曲以长江水为贯穿始终的抒情线索,巧妙地借用原诗词所表达对爱恋之人的相思之情来抒发自己对昔日峥嵘岁月与已故战友的真挚怀念,同时透露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较高的艺术水准。通过对歌曲的歌词阐述和演唱分析的深入,希望能进一步把握歌曲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类别也是多种多样,在我们经常演唱的作品中大概有中国地方民歌、中国艺术歌曲、戏曲风格作品以及歌剧等类别,每一种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演唱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了突出不同类别作品的不同特点,在此作者将以中国艺术歌曲和中国地方民歌为例,在演唱方法方面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从《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八个结合和十个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8.
李军 《青海教育》2005,(6):25-25
《斑羚飞渡》是初语第三册中的一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好章,在教学中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容易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陶冶,收到极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之如此呢?  相似文献   

9.
刘效祖是明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其所知甚少,更不必说研究了。从其现存的散曲作品来看,无论是伤口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电影《廊桥遗梦》是根据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廊桥遗梦》改编的,曾风靡全球.影片感人之深,令人唏嘘不已.本文试图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探讨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梅兰 《惠州学院学报》2007,27(2):127-128
浅析青主“我住长江头”歌曲在曲式结构、和声配置、旋律进行等方面的精心布局, 同时赏析了歌曲各段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东晋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农业劳动的讴歌,也有对劳动人民饥寒贫困生活的体验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幽美宁谧的田园风光图,构筑了一个旷洁悠远的艺术境界,情理浑融,清新拔俗。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我国20世纪30年代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青主和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相似文献   

14.
《朝花夕拾》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作品虽以真人真事为主,仍给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文章琐事琐记,夹叙夹议,行文舒卷自如,叙述看似平淡,出语看似平静,感情却表现得真挚、亲切、炽热,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南宋江南地区出现了城镇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数量增多、市场化水平提高,城乡之间、区域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村经济活动与市场联系加强。江南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和城镇以及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快,城镇居民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贫富差距拉大,江南农村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也发生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改变,固有的宗法宗族制受到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新的社会组织日益取代旧的群体组织,货币关系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南宋江南城镇化过程中,因固有乡村生活的整体平衡被打破,社会结构失去原先的平衡与相对稳定性,造成社会结构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应吸收传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童庆炳先生试图通过引进“题材”的概念来解决这一纷争,但对于形式与内容何以产生、形式与内容生发关系的动力何在等诸多问题依然得不到圆满的解答。从艺术的起源和消费来看,艺术的主体,包括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忽视这一因素,作为“问题”的问题就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