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陇中在宋金元时期就是民族战争拉锯的战场,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地域。虽然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文学的发展却因此受到了影响。纵观宋金元五百余年,陇中很少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人大家,除了张炎词作外,也只有邓千江、刘錡的传世孤篇。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诗文缺如,但这一时期却有许多重要的碑刻、碑文保存了下来,这些记人叙事的碑文,也构成了陇中文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与巩昌汪氏相关的碑文、诗文,更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陇中洮河流域出产的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全国著名的文学大家为之激情流溢,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文。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陇中文学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新旧文化之间的冲击与交替成为陇中新文学和新文化因素传播与发展的主要背景。通过对民国时期陇中文学生态的考察,揭示出这一时期的陇中文学呈现了以旧文化为根本、遵循传统文学思想观念和创作形式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受到新文化因素和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陇中文学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主题和题材,并在四十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陇中文学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新旧文化之间的冲击与交替成为陇中新文学和新文化因素传播与发展的主要背景。通过对民国时期陇中文学生态的考察,揭示出这一时期的陇中文学呈现了以旧文化为根本、遵循传统文学思想观念和创作形式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受到新文化因素和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陇中文学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主题和题材,并在四十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魏晋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觉时期的开始,也是文学贵族化、文人化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贵游文学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文学现象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选取了这一文学现象中的游宴诗文作为观照对象,通过对游宴诗文在不同阶段演变轨迹的探求,分析了游宴诗文的时代特征,并揭示了这一时期贵游作者的审美价值和心态  相似文献   

5.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在陇原这片富饶的文学沃野上,本土作家的创作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各有所成,并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全国影响的诗文大家;甘肃大地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又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行吟于陇上,名篇迭出,与前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历代甘肃文学优美的篇章。作者以此为主线,扼要论述了甘肃历代本土及旅陇作家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南诏德化碑》是著名的唐代古碑,碑文详载了南诏初期的历史、天宝年间的两次战争,及南诏与唐、吐蕃的关系,许多史实为诸多唐史典籍所失载。以碑文所记为纲,参照其它史书加以研究,可以认为:唐与南诏的关系带有功利色彩,虽然曾爆发战争,但合作是主流。  相似文献   

9.
杨柳 《文教资料》2008,(19):25-27
文学作品是历史特别是战争的一面镜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英国文学在其每一方面都深受二战的影响,但它不同于一战后的英国文学的繁荣昌盛,而是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除了在某些方面有革新和突破外.其他方面都变得参差不齐,另外,这一时期女作家在个方面的作品也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作为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关注着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得不同民族对于战火中人的成长问题关注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所展现的人的成长,被作家们的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其成长遵循着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展现战火中的人通过反抗侵略逐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轨迹;而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对于人的成长更多的是以战火为背景,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站在反对战争的高度来展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虽然中国这一时期的抗战文学与二战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在呈现人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创作中的差异,但是从历史行进的角度回望这段文学,其中的人物特征与战争风貌同样值得当下人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