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丝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实质是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通过漫长历史上的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但汉民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与西南地区夷民族的文化交融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汉族地区与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西南民族地区以南丝之路为主动脉,形成了交通的网络,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通过南丝路及其带动的这个交通网络,处于强势的汉文化以油迹扩散的方式在西南民族地区循先易后难的规律传播,使大量少数民族民众通过文化交融而融入汉族之中,只剩下交通最困难、具有封闭型地域特征的地区,因汉文化影响力甚微,原有少数民族才得以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大型民族民间艺术团以省文化厅厅长陈秉智为团长,由王树藏族和互助土族演员共90人组成,参加了1997年11月ZI日至12月2日在香港举行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节”。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青海省首次开展的对港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历来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王国”,特别是由以“依”、“卓”、“玉树弦子”、“热依”、“锅哇”和“拉伊”等组成的几大类歌舞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享有盛誉。土族是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其“安昭”舞和“轮子秋”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以保留古老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世人瞩…  相似文献   

3.
盐源及泸沽湖地区汉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盐源及泸沽湖地区因其秀丽的湖光山色、浓郁的母系化而蜚声海内外,一时间世人皆以为当地只有摩梭人的“母系王国”、“女儿国”。实际上,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不仅如此,而且从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汉族迁入,至今在泸沽湖畔仍能见到女性衣着保留着清代服饰特点的汉族,与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劳作生活。本根据史料、民族调查资料与实地考察所见族谱,对汉唐至明清时期迁入盐源及泸沽湖地区的汉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素以其传统美德著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先哲们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和对我们民族道德理想的提炼。它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哺育了伟大的中华儿女,使华夏文明放射出灿烂之光。社会主义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杜撰的。它必须建立在中国固有的优秀传统道德坚实深厚的基础之上,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江泽民同志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高尚精神就是指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优…  相似文献   

5.
站建于1950年8月的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是青藏高原最有影响的集音乐、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之一。现有汉、藏、回、士、满、撒拉、蒙右、东乡族演职员159人,平均年龄30岁,每年在国内演出180余场,观众达10万人次以上。该团长期植根于青海民族民间艺术的沃土,创作演出了大量具有高原民族特点,展现西部民俗风情的音乐舞蹈节目,并通过多次成功的艺术展示活动,名扬国内外,该团拥有一批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创作、表演、演奏和舞美制作优秀人才。其中有著名的蒙古族舞蹈艺术家齐美德、国家二级编导才哇、汉族舞蹈编导狄梅香、撒拉…  相似文献   

6.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青海高原上,藏族民间舞蹈以它质朴热烈、清新明快的风格享誉海内外。其中流行最广、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有“卓”、“依”、“龙鼓”、“则柔”、“尧姆”等。“卓”主要流行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康巴地区。“卓”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极为广泛,舞姿节奏变化比较大。轻歌曼舞时,舞姿舒展轻柔,节奏缓慢、稳健而豪迈,给人~种飘逸之感;劲歌狂舞时,舞姿洒脱粒矿,节奏敏捷而激烈,透出一股阳刚之气。“依”是汉语“歌舞”的意思,在康巴地区又叫“弦子”,也是青海牧区流行极广的一种藏族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7.
潘硕珍 《寻根》2013,(4):43-46
"花儿是产生和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部分地区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青海也成为‘少年’。她有自己独特的格律和演唱形式。演唱时即兴编词。有抒情和叙事两种,以抒情短章为多。根据其格  相似文献   

8.
一长期以来,先秦时期的中国一直被认为从来就是政治统一体,对“中国文明”这一”文化单一体”无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由不同民族地区形成,由于地域不同,文化也多种多样。所以我们研究作为统一概念的中国文明时,也应该理解其统合对象的文化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这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考察其统合到“中国文明”的过程。近来许多考古发掘成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为研究中国文化多元性和起源提供了基本条件,如关于新石器文化,考古成果已否定了以往由于“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影响了周边文化,周边文化才形成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的群山环抱中,居住着一群汉族,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过着基本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们在民族杂居地区,通过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在经历了无数的冲突与融合之后,把自己变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他们是这块土地的拓荒,也是这块土地的绿色卫士。  相似文献   

10.
原《中华文化》发刊词远古以来,以黄河、长江为中心,蕃衍生息着众多的民族,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又经历了周秦汉唐数千年的经济开发,文化陶冶,形成了中华民族。它屹立于东方,拥有众多的人口,创造了华夏文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以刚健、坚定的步伐为人类文明做...  相似文献   

11.
高强 《华夏文化》2002,(4):15-17
司马迁对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早有定论,其民族思想也得到了关注和研究。然而,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的贡献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认为,“《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下面我们考察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西南民族文化研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民族文化研究刍议四川省民研所研究员李绍明中华民族是本世纪初出现的称谓,最初主要指汉族,后来泛指包括汉族及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因之,中华文化应包涵我国境内56个民族的文化在内。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西藏五省区,是我国...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各民族神话中,兄妹婚神话虽有独立存在流传的,更多的却是接续在洪水神话之后,成为洪水神话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所听到、所读到的大都是这种神话。流传于汉族地区的《洪水的传说》说: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学借百年校庆的机会,邀请海峡两岸的学者,以“全球化与黄土文明”为主题举行学术论坛,是很有意义的。我想围绕这个主题,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请教。一、黄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历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所谓黄土文明,应该是指孕育、诞生和生长于我国黄土高原这一特定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文化形态。中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区,东西千余千米,南北约700千米,全部面积约40万平…  相似文献   

15.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是长江上游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处于从母系向父系过渡阶段的羌族社会,产生并形成了羌族独特的、引人注目的配偶神信仰。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像羌族这样以配偶神崇拜为主要特色的民族并不多见。认真研究羌族配偶神信仰的源流及社会背景,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氐羌文化圈的特殊性,更好地认识以泸沽湖地区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6.
山林坝原相间的祥云县位于滇中彝族区与滇西白族区的过渡部,也是金沙江、澜沧江、元江三江分水处,有"滇西总大门"之誉称.2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各族居民,其中汉族、彝族、白族是祥云的主体民族,占祥云总人口95%以上.祥云于公元前109年建县,系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滇西重要的文化起源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六个民族相依共居,几种民族宗教信仰共存,在共存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容纳,相互吸收,形成了和睦共融的地方民族宗教信仰特色,这一点,在白、彝、汉三个主体民族的宗教信仰上,更有着鲜明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与现实有机契合──《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介洞庭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如何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其青春活力,努力挖掘其现代价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并寻求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去了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各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民族地方文献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是全社会日益得到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发掘民族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将其加以整理,加工、及时准确的提供给读者,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明建设服务。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增进民族地区团结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禹文化见证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文明的历史进程,是赓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升华。大禹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观念形成、民族自强求变、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依托。将大禹文化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大禹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大禹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是当前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重要途径,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几种形式独特的传统地方民谣,象陕西北部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等。青海的民谣称之为“花儿”,它对于青海各族人民而言实属须臾不可离缺的生活内容,尤其在青海省河汉等地区,凡是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必能听到花儿的歌声,而凡有花儿的地方,必会有热闹非凡的花儿聚会。每逢夏天,墨绿色的青棵和金黄色的油菜花把广阔无垠的高原装点得分外妖烧。各族妇女在田间劳作或原野上放牧时引力高歌,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儿”曲调弥漫于天地之间,田野之上,此起彼伏,绵绵不断,处处形成了“花儿”的海洋。青海的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