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游双龙洞的全过程,重点介绍了双龙洞的特点,使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文与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理清文章的条理”有机配合,以游览观赏双龙洞的景致为线索,形成了条理非常清楚的写作思路。从整体上看,作者先交待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写游洞途中的景色;然后描写游双龙洞;最后写出洞,直至游览完毕。其中,“游双龙洞”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其层次和条理也都很清楚。作者按“洞口→外洞→内洞→出洞”这一游览顺序,抓住特点,着力于外洞,孔隙,内洞的描写,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了  相似文献   

3.
冯婧 《考试周刊》2013,(40):50-50
<正>一、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第一单元"壮丽山河"写景类课文的收尾之作。它不仅具有写景文的特点,即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色分别有什么特点,而且是一篇游记。关于游记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学习《黄果树瀑布》、《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这三篇课文的基础,对于游记"移步换景"的  相似文献   

4.
赏景先让学生感受一些活生生的具体的美好形象。《记金华的双龙洞》从一路上的景物,写到外洞、内洞的情形,还交待了怎样从外洞进内洞的。一路写来,有景有情有趣。读着文章,我们好像看了一部景色优美的风光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那漫山遍野的火红的映山红,一堆一堆的油桐花,翠绿的叶子,粉红色的沙土,还有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中,欣赏那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明媚春光。  相似文献   

5.
[作业分析] 课后作业第3题“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重点题。这一题的训练要求不仅反映了课文的全部内容,而且集中体现了本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理清文章的条理”的训练目的。 [训练方法]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抓游点——理清游览路线指导学生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依次找出作  相似文献   

6.
一、总体感知全段同学们,由外洞怎样才能进入内洞呢?请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想一想这一段可分为几层?每层讲了什么内容?这三个问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能一边读一边想,初步理清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一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句是一层,讲了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是很小的孔隙。第二三四句是一层,讲怎样从孔隙里进出。第五至八句是第三层,讲作者仰卧在小船里进洞的经过和感受。)(板书:位置、怎样进出、经过、感受)学生通过给这一段分层、总结层意,初步感知了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实际上也就…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学习“臀”“蜒”等6个生字的读音,会写“窄”“额”“端”等15个生字,积累“聚集”“宽广”等15个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试着画出简单的路线图。3.重点聚焦描写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读讲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一、立足教材,由本而发【课堂回放】师:刚才我们模拟了乘小船穿过孔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紧张、刺激、特别。师:之所以会有这样感受是因为孔隙——生:孔隙窄小、低矮。师: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呢?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相似文献   

10.
师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师 :从课题看 ,你能知道些什么呢?生 :这是一篇游记 ,我从“记”字看出来的。生 :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 ,属于浙江省。师 :看了课题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 ,那里真有龙吗?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生 :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师 :看来 ,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亚于作者叶圣陶爷爷。这节课 ,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 ,大家愿意吗?生(齐) :愿意。师 :请打开书。快速读课文 ,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 ,…  相似文献   

11.
12.
正在一次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笔者执教的一堂语文研究课,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新教材四下)的第一课时,现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感悟整理如下。【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祖国山川秀美,东西南北中,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这是厦门的鼓浪屿(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迷人的景色,老师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是江西的庐山(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迷人的景色,大家能像老师一样,也会想起什么诗句吗?  相似文献   

13.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文突出思路教学,既能服务于该组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的重点训练项目,又可为下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做好知识铺垫。为此,笔者试采用“举纲、抓目、练读三步走”的方法,弹好这首“前奏曲”。一、举“纲”——引向思路初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引向思路:1.找出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2.哪些自然段具体记叙了双龙洞的景物?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游览双龙洞的经过的?你能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吗? 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知道作者是围绕“游北山的双龙洞”一句,把一路上的山水胜景铺陈在读者眼前的。这就在初步感知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理清文章条理,明确作者  相似文献   

14.
一溪流·泉水“一路迎着溪流”,“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可见文中“溪流”“泉水”指同  相似文献   

15.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分别记叙了作者在双龙洞的洞口、外洞、内洞看到的和听到的。作者在游览了宽敞高大的外洞后,要想一览内洞双龙的龙颜时,却被一孔隙挡住去路,真乃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想要探知双龙是什么模样,必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的游记散文。作为一篇传统教材。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法。以往教学此文,按照教参,先整体感知,后逐段讲读,以注入式为主。学生缺少游历的体验,因而学起来无精打采。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再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注重探究与互动,关注理解与建构,注意延伸与拓展,效果确实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7.
一、课文前后共用了两次“似乎”,它们含义一样吗? “似乎”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第二次是写作者进入孔隙“……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选字典的释义“好象”带入原句虽读得通,但不能准确表达词的内含。若将删去“似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即可展现同中之异。第一个“似乎”含有“记不太清”、“仿佛”的意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什么样的"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都要讲究一个"序",这个"序"可理解为一种写作技巧或"文学创作思路"。有了这个思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中,对事情的介绍常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常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在议论类文体中,最常用的内在逻辑思路为序。总之,一切高质量的文本创作皆有"序"可寻。对于"写作思路"的重要性及其技巧运用,如何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会,作为老师的我认为可分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20.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从读小学时背诵到至今从教,我不说滚瓜烂熟,至少也是"谙熟"此文。但是,要真正走入文本去体验作者游览的奇乐妙趣,还需要再进一步亲近文本。如果说只是按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每一个景点的特点:山路(景多声美)——洞口(很宽)——外洞(宽敞)——孔隙(既暗又窄又小)——内洞(黑、大、奇)——出洞展开教学,那课只是浮于表面上,课堂肯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丝波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