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夏,薄暮。上海. 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病人,床头的入院卡上写着:叶世涛,54岁,右限视网膜剥离。这是一次不小的手术。术后,医生将患者两眼都包扎起来,仰卧着不让头部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位善于捕捉新闻的“观察家”,用来观察世界的“窗户”现在被封闭了。病倒床上,叶世涛有些悔不该当初了。几年  相似文献   

2.
冬日傍晚,华东医院病房里显得格外静寂。床头柜上的花瓶里,一支腊梅静静地绽放着暗香,夕阳把白色的床单染成了飘浮的浅红色。一位身材高大满头白发的老人正俯身向着躺在病床上的瘦弱的老太太,并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们再一起唱支歌,好吗?”老太太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继而无力地摇了摇头,失神的两眼却定定地望着自己的老伴。老人会意地说:“那么,我来唱吧。”  相似文献   

3.
中共上海市委党刊编辑部全体记者从五月下旬以来,认真地学习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叶世涛同志的采写经验。党刊编辑部领导干部也参加了这次学习。他们学习的办法是:首先逐段议论叶世涛同志写的《吃透两头是记者工作的基础》一文之后,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叶世涛同志的经验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再和自己的工作一一对比;然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几条比较适合党刊记者工作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我腰痛得厉害,夜里想上厕所都起不来,靠别人的帮助才勉强入厕。当时我在想,得什么病不好,干嘛得个起不来的病?第二天,我到医院去看病。有个熟悉的医生在骨科病房,我就没去门诊,直接到了病房。找到他后,他让我等一下,说查完房后给我瞧病。  相似文献   

5.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6.
写人物通讯,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写好他的“眼睛”。什么是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呢?怎样去抓这个“眼”呢?我认为,抓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就是要抓他的特点。这包括人物特点、职业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等等。至于怎样才能抓住“眼睛”,关键是作者要认真采访和观察,也就是说,在采访人物时,要耐心询问,细心观察,从中找出你要写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当了十多年记者,可张骥良从来都不知道,一份完整的报纸究竟是什么模样。 他双目近乎失明。只有把报纸紧紧贴在鼻子上,才能勉强看清上面写着什么:他有出门前洗脸的习惯,因为报纸上那些油墨未干的铅字.会随着他鼻尖的移动,印到脸上。  相似文献   

8.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遏止糖尿病的发展势头,未来糖尿病会在中国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这将给医疗体系乃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在上海瑞金医院的病房里,当宁光医生第一次见到赵逸航(化名)时,差点以为他和自己是同辈。实际上,眼前这位微胖、戴着眼镜,头发稀薄已初显谢顶的糖尿病患者,今年才33岁。再看赵逸航的潮流范儿—手腕上缠着一串黑色檀木珠,病床上摆着苹果手机和一台Mac电脑,宁光才确信,这位患者的确是位"80后"。51岁的宁光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赵逸航住院期间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运动神经反应有些迟钝,根据临床经验,宁光估计,他患糖尿病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了,而病人却是在今年8月因"肠痉挛"住院验血时才偶然被查出糖尿病的。"之前什么感觉都没有,确诊糖尿病以后,我去翻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叶世涛,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前后在新华社工作近四十年,为党的新闻事业尽心竭力,现在,他已年逾花甲,正在回顾总结过去的新闻经历。从本期将陆续选登有关穆青同志五十年代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时带他采访、教他写作的几段。虽相隔多年,但今天读来仍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曾听到一位患有"非典"的香港心脏科医生谈起他的感受.因为病情突变,他住进了医院的"深切治疗部"."深切治疗"这个词,大陆少用,估计那意思是病情笃重,需要更深入的治疗和更关切的照料.词是温煦的,但缝隙间掩藏着凶气,还是幽幽地散了出来.医生脱险后接受采访,记者问,一个人孤独地住在病房里,想了些什么?医生沉吟了一会儿说,想的最多的是,要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和一般的事分开,先做那些重要的事情.记者当然追问,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医生答,和我的家人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12.
赵德铭 《今传媒》2009,(11):55-55
陕西作家方英文曾写过一篇题为<看病>的幽默小品文,该文中说,有一位患者到医院去看病,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吸烟,患者说,我不会.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喝酒,患者说,我不会.医生问他说.你会不会跳舞,患者说,我不会.医生又问他说,你会不会玩女人,患者说,我更不会.医生听后生气地说,既然你什么都不会,还活在世上干什么,你这病也不用看了,回去吧!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个不幸的孩子,仅3个月大时就因眼部感染导致左眼完全失明、右眼几乎失明,他的记忆就是从黑暗开始的。父亲看着爱子如此,锥心般的疼痛过后,想,孩子既然眼盲了,绝不可心盲,于是把他当作正常孩子来对待。  相似文献   

14.
临终细节     
病房里,一位重症肝炎病人突然出现烦躁,言语不清。医生迅速地做出了判断,抢救开始了。护士小姐们有的抽血送化验,有的挂吊瓶、排输液管里的空气,有的测脉搏、心率和血压。30分钟后,病人稍有清醒,用细弱的声音说:“疼。”欲用连着输液管的手指向自己,被一旁的护士制止了。医生按了按他的脐周,问:“是这里吗?”病人摇摇头。又轻轻按了按上腹,病人立刻痛苦地屏住了呼吸。药物不断被调整着。1小时后,病人对正在往点滴瓶子里加药的护士说:“我想见我的老伴儿。”护士说:“您家里人一会儿就  相似文献   

15.
新闻广告,常常使人受骗上当。有一则以新闻形式写的广告,说是某门诊部治牛皮癣有奇效。我误把广告当新闻,转告了患病的朋友。他得了福音,立即从乡下赶到城里求治。谁知急性子碰上了慢郎中,那郎中慢条斯理地提出两个问题:“我们这里不设病床,你有住宿的地方吗?医药费要两千多元,你准备好了  相似文献   

16.
“写不出稿子怎么办啊?”正当我坐卧不安为上不去稿发愁的时候,脑海里忽然浮显出了某师原新闻干事滕风华和蔼的面容。他去年一年见报七八十篇稿件,又是前卫报社的特约记者。对,请他谈谈他的写稿经验。人无我有,是他写稿时的第一渴求。滕干事所在师驻守在渤海前哨。几年来,  相似文献   

17.
耿放膝下儿女双全,曾被很多人羡慕。然而当耿放遭遇车祸后,他的一双儿女居然一次也没去医院探望。当他伤情好转,医生通知出院时,因无亲属接应,无法出院。由于长期无人照料,得不到正规康复训练、治疗,最后竟然被活活饿死在病床上。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19.
凡是和他工作过的,无不异口同声地说:“他的确是个干出来的好干部。”他是谁? 他是上海图书馆参考部兼管大书库的副主任吴忠侠同志。去年夏天,小吴心脏病发作。在医院里,医生惊诧地问他说:“为什么没有人陪你?你必须马上住院。”小吴心里明白:爱人出差外地,家务事要他挑;部里工作繁忙,等待他去干。他怎能住院?他离开了医生,回到单位,若无其事地照常上班。  相似文献   

20.
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快三年了,重提这段经历,心依然有被撕裂的感觉。1997年初夏,母亲得了绝症,发现时已是晚期。经历了一番奔波之后,母亲终于住进了北京一家有名的医院,主治大夫是同事推荐的,据说他有精湛的医术。能如愿找到他,对我们全家来说就有了一丝希望,“也许,他有回天之术,能使母亲的病情得到遏制。”然而,一天、两天,很快三天过去了,看不到大夫有任何治疗的意思,甚至连到病房都不见来,有时候看见大夫从门前经过,满怀希望他会进来安慰一下母亲,没有。在这满怀焦虑和猜疑的时候,住院部走廊上写的不许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