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是初中,特别是农村乡镇学校初中更为突出。农村乡镇初中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率较高,对数学学习更是厌学之极,因而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农村乡镇初中数学教学就成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主要是因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而引人瞩目。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农村寄宿制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笔者从教以来一直在农村寄宿制初中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工作,深深地感觉到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亟须进行"换药",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想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让农村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促使寄宿制学校的兴起。乡镇寄宿制初级中学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衔接阶段有着特殊性,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自我角色的转换和重塑,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课题。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城镇化、工业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持续减少,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布局调整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配置、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但同时出现了学生上学远、路途不安全、寄宿制学校条件跟不上、农村群众负担加重等问题。下一步,应把农村学生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作为优先领域,下大力气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提高农村教师水平,保障农村学生上学交通安全,促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存在布点分散,乡镇中心完小以下的学校规模较小,学生走读的现象比较普遍.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较差等许多问题和困难.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文章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的突出问题,作一些思考,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贫困山区居民居住分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为了节省教育资源,考虑到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贫困山区中学都实行寄宿制度。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在山区寄宿制中学学习的初中学生出现了普遍性的问题行为,初三年级的学生问题行为尤其明显。昭通市昭阳区某乡镇寄宿制中学的初中学生问题行为表现突出且具有代表性,据此可以探析贫困山区寄宿制中学初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途径,为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寄宿制复式小学大多数地处偏僻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辐射自然村多,覆盖人口少,造成学校规模小、班级少、教师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办学条件简陋。这些小学在山区一级的乡镇分布多而广,在普及义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边远山区适龄儿童能够就近入学接受到义务教育提出均等的机会。因此。必须要寻找符合民族寄宿制复式小学特点的管理方式与措施。我通过几年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寄宿制复式小学大多数地处偏僻山村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辐射自然村多 ,覆盖人口少 ,造成学校规模小、班级少、教师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办学条件简陋。这些小学在山区一级的乡镇分布多而广 ,在普及义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边远山区适龄儿童能够就近入学接受到义务教育提出均等的机会。因此 ,必须要寻找符合民族寄宿制复式小学特点的管理方式与措施。我通过几年的实践 ,谈几点体会。一、措施得当 ,普及义务教育 ,使学生进得来针对本地实际 ,在期初招生时学校采取“宣传到位 ,了解深入 ,方法灵活”等措施 ,把少数民族学生的就…  相似文献   

9.
一、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学生生活管理的必要性 1.寄宿学生人数的增多为寄宿制中学的管理带来了挑战。首先,学校布局的调整导致寄宿学生人数的增多。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减少,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农村中学大部分撤并到县城,少部分由几个学校合并仍在乡镇所在地办学。据统计,2004年全年我区撤减初中973所,这就使得撤并后的农村中学服务半径扩大到原来的三到五倍,需要寄宿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逐步落实,较大规模的寄宿制学校也相应地跟着形成了。寄宿制学校的突出特点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中度过,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也必须朝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变革。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孩子身心发展不够健康、集体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差,而一些学校在这方面也重视得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调整力度逐渐加大。但由于在撤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国家在2012年又进一步规范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通过对周口市M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现状的调查发现:学校总数和学生人数呈现减少趋势;县城与乡镇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分别呈现增加与减少趋势;公办与民办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分别呈现减少与增加趋势。研究认为,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已基本结束并且比较合适,农村小学仍然存在学校数量较多、学生人数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压力较大等问题。为更加有效地规范和推进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规范化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师队伍,合理调配教师资源。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生育高峰的到来,近年来,初中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寄宿生大量出现。于是,不少原来规模狭小的农村普通学校变成了今天的规模相对较大的寄宿制学校。由于这一现象是突然出现的,所以尽管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生住宿方面花了大力气,投入了不少财力,  相似文献   

13.
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初中和小学主要划归乡镇办学与管理。一般情况下,初中由几村联办乡镇管理,小学由村办乡镇管理。这就是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在于乡镇和村。作为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做到既不包  相似文献   

14.
潘玉荣 《广西教育》2010,(23):35-35
当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在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形成了新的复合社区——城乡结合部。处于这种地带的寄宿制初中一般有相同的特点:学生生源差异极大,构成复杂,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集体观念差;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教育方法不太科学,造成学生对学校教育、个人前途的认识有所偏差。管理这样的学生,比管理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有难度。下面笔者就福绵一中这所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初中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5.
保康县山大人稀,居住分散,平均每14平方公里才有1所小学,每189.7平方公里才有1所初中。针对学生上学远的实际情况,该县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工作思路。目前,该县已有15所初中和54所小学建设成为比较规范的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寄宿制教育资源。布点——充分论证,科学规划。为了使寄宿制学校产生规模效益,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正确处理好集中办学与方便学生入学的矛盾,保康县教育局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成为很多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寄宿制学校较大的覆盖范围和集中的教育资源保证了学校的生源,也便捷了地方教育的统筹管理,并缓解了农村教育生源自然性衰减和社会性衰减带来的教育问题。但是,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由数量普及向质量提高、结构调整的转移,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家长们对寄宿制学校的态度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7.
由于适龄儿童的锐减,很多农村乡镇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撤并,这样是为了优化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各地因地而异地组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从而带来了学生管理的新问题新情况。本文根据自身管理实践,来谈谈如何对寄宿制学生进行管理,以引起同仁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增至约2800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迅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新增学生"进得来"的问题,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初级中学,随着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初中的入学率和办学规模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许多初中学生失去了父母有效的关爱和教育。传统的“学校—学生—家长”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因此探索适应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管理手段,加强青少年的心身健康教育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都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大力推行寄宿制教育。特别是我县,学校布局调整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全县各农村乡镇都实现了一乡一校、寄宿制办学。这些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撤并前规模较小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前其课余日常生活多由父母家人照顾,实行寄宿制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过早地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庭亲情氛围的缺失和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给其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