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就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而来。下水作文有人称之为同题作文,同话题、同标题、同主题、同题材,似乎都可称为“同题”。又有人争论说,同题作文并非下水作文云云。无论说法有何不同,所指范围有何差异,我看实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说,语文老师必须“下水”,亲自写文章,给学生提供示范或参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以便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和提高写作水平。这本来是一件极好的值得提倡的事情,却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引起过广泛的争议,本该提倡的也就不那么提倡了。  相似文献   

2.
赵宪宇给闵文的信闵文先生:您好近一个时期,我拜读了您的“下水”作文教学专著,也看到了您发表的几篇有关文章,并在去年还听了您的一节语文课和“下水”作文教学的专题讲座。您在“下水”作文的实践和研究方面已经卓有成效,确实可以称得上专家了。今天去信,主要是就“下水”作文的几个问题向您讨教,请不要推辞。“下水”作文,当然是指老师躬亲实践,和学生一起写文章。但教师作文也一定要使自己回到中学时代吗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情感、心态全盘移植到青少年时代,似乎是有些别扭,况且老师的过去和学生的现在肯定有许多…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2005,(4):52-52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的作文老师便在讲解作文知识之后,进行“下水”作文。教师不仅“下水”去作文,而且做成之后还要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要讲出文章的某些地方应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的“为什么”的原因;要讲出写作时“我是怎么想的”:在评讲作文时,可以和学生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梁彬  曹玮 《教育探索》2002,(12):59-59
一、教师“下水”作文的教学功能教师经常“下水”作文,写作的技能技巧就会不断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能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1.教师“下水”作文的指导功能教师“下水”作文的指导功能有两点:一是随机指导功能,二是示范指导功能。随机指导功能,是指在“做中指导”或在“做后讲评”中,教师随时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以往“下水”的经验和对本次作文要求的把握,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激励学生不要满足一知半解,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相似文献   

5.
没有下过水的教练,不能指导游泳;没有写过文章的教师,无法指导作文。故此,教作文,教师必须“下水”,破浪“导游”。在和学生同游“文海”的过程中,我注重坚持六同:同观察,同选材,同要求,同体验,同求异,同修改。这里只说同体验。在“导游”的过程中,师生易位,可以让学生给教师提供材料,或出题目,定要求,让教师作文。这样,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尝尝学生作文的甘苦,体察学生的心理、爱好、意愿,和自己进入角色(如学生)的必要性;以求教与学产生共识认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有一次。约请三位学生给我出题作文。三人相议  相似文献   

6.
张玉甫 《教师》2008,(13):102-103
语文教师要经常“下水”作文,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倡的~种作文教学方式。这既是叶老先生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多年作文教学的真知灼见。通过多年的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我也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师能经常“下水”作文,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从近几年高考考场作文命题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主要是“新材料作文”)三种类型。但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作文写作,都要在审题上下工夫。作文审题的终极目标是“准确到位”“不偏不倚”,只有对题目的外延和内涵理解透彻了,才能在立意、构思上不偏颇,才能追求立意上深刻、构思上新颖等更高级的作文写作目标。可以说,准确审题是作文写作的基础,是获取作文保险分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下水”思想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许多一线教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而下水作文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什么是”下水”?刘国正说:“教师下水,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作,自己也作,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叶圣陶也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中学作文教学应注意做到“两个结合”“作文教学同阅读相结合,学习作文的方法,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作文教学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生活,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余强 《文学教育(上)》2008,(10):113-113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应该做“下水”作文.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直接的启发和激励。但在我们的繁重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论文外,许多老师几乎不再动笔写东西,更不用说与学生一起“写作文”了,这对于作文教学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还是从有利于语文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写作“下水”作文都利莫大焉。  相似文献   

12.
话题作文一度主宰着高中应试作文.在诸如“行走在消逝中”、“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类的话题作文中.确实很难找到时事的立足之地。一提到水,便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应当亲自“下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作文苦与乐;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作文教学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4.
李丰矿 《学语文》2007,(2):9-50
许多谈图式作文的论文都将图式与作文模式挂起勾来,似乎图式就是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可以套用的“模式”。但是,如果我们对图式理论做更深入的考察,就可以发现,将图式作文等同于作文模式显然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实际上图式理论对作文教学最主要的指导意义应该体现在创新作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在作文形式方面,运用图式理论可以指导学生在文体调用、结构布局、语言表达、形式拓展等方面体现出创新特色,从而为学生作文提供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雪娥 《职教论坛》2001,(10):59-59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语文教师要经常“下水”,这个观点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实践者寥寥。许多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仅限于分析题意,明确要求,限定字数,规定格式,这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纸上谈兵,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而教师“下水”则是一种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可以起到比书上的范文更直接的示…  相似文献   

16.
人们总习惯地把作文命题分为: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这只是一种简便的述说,三者并无确切分界。所谓“标题作文”,只是要求以给出的“词语”或“语句”为作文题目;所谓“话题作文”,则给定一个作文范围,可以以这个“话题”为题目,也可以另拟“题目”;所谓“材料作文”,是命题给出一段材料,从中自行挖掘出“话题”,拟定出“标题”。当然,“标题命题”“话题作文”也不时给出一段材料。这样看。三者并无实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筱俐 《学语文》2006,(3):36-36
作文的本质是什么?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大小作文写了几百篇,但他们从重复式的批语,重复式的训练中收获的是“爱你不容易”。可是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又令学生不敢懈怠。学生不得不写,又不得不爱,无奈地在有限的素材里,重新组合“正确的假话”。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试图用一个公式把如何作文固定下来、规范下来,就自以为取到了如何作文的“真经”。我们可以从那些大同小异的文章里。读到许多冠冕堂皇的“真理”,嗅到古人的八股气,看到作文技法的表演,而就是找不到属于他们的“真我”。  相似文献   

18.
余汉炎 《课外阅读》2011,(12):362-362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同堂同时同题的“下水作文”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师生同堂竞技,营造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在“下水”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把写作的愉悦传递给学生,实现师生互动,快乐作文。在同堂同时同题“下水作文”中,教师应坚持竞争的公平公正、深度适中、鼓励为主、形式多样性原则,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批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尊重学生的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本文提出了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批改,“同,分享,共批改”,旨在“开放性作文评改”中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修改,张扬个性,使作文评改更加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20.
学写作好似学游泳,若任凭学生自己在水里扑腾,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意外.如教师能先于水中游弋,摸清水况,就可能远离水草、暗礁、旋流和淤泥,避免险情.苏轼有言“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因为常在水中,江水由凉转暖,它最先知道.那么,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下“水”,亦能先知“水”的深浅、冷热,把自己的真切体会跟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才会更透彻,指导才能更切实,批改亦能更恰当.可见,教师写“下水文”有多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