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习作是一个难题,写不出东西,言之无物.那么如何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在多年的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去写浓厚的写作兴趣是推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巨大动力,是引起和保持学生写作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良好写作心理的基础,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钥匙.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变"爱"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渠道。培养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敢写、想写,乐写;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知道习作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消除习作畏难心理;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读、评、议中修改作文,不断提升习作水平,享受创造的喜悦。  相似文献   

3.
程干峰 《现代语文》2004,(12):43-43,28
前几年,我总觉得作文教学是件令人头疼又费尽心机的事.学生写作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把它当作苦差事,提不起精神来,甚至产生厌倦情绪.针对这种反常而又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对于扭转上述局面大有益处.为此,我尝试对学生进行快乐作文教学,使他们乐学、善学,肯写、会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的习作是一种表达训练,要强调顺乎儿童天性,遵循表达训练规律。尤其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把这种作文概括为“舒畅作文”。必须注意,让学生自由作文,这里强调的是心态、心理,决非放任自流。学生习作属于教育教学范畴,必须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写好作文,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关键。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良好的习作心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切感人,精彩纷呈。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生活体验,还特别注重对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张秋燕 《黑河教育》2013,(11):41-41
有人曾就“你喜欢作文吗?”这个问题对某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表示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甚至有人形象地将“作文”称为“榨文”。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反思,我决定从自己任教的三年级着手,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习作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有人说,灵感是一切创作的源头。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教学的阶段目标指出:5-6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从阶段要求可以看出:习作是让学生放胆去写,自由去写,要让学生迈开步子,走上乐写之路,消除对写作的神秘和畏惧心理,树立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看成自己的内在需要,使"要我写"的习作教学演变成"我要写"和"能写好"的其乐融融活动。要让学生乐写好写,离不开一些教学工作的相辅相成。本文从几方面浅淡新理念下的习作教学方略。  相似文献   

8.
朱连清 《广东教育》2006,(11):68-68
灯下.我叹气摇头地批阅着学生那些“套”声依旧、无病呻吟的习作.在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学生“咬着笔头.皱着眉头”艰难写作的场面.我沉思着: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学生习作的激情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9.
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应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愉悦的写作心理。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个性指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性的总和,个性化作文就是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如何培养学生写个性化作文?  相似文献   

11.
海燕 《云南教育》2001,(14):27-2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与热情。注意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对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习作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从写一句话开始   在教完拼音后,我安排了一节习作练习课,让孩子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刚开始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写“一句话”还有些迟疑,在我的不断启发鼓励下,孩子们用已学的汉语拼音写下了人生的第一篇“作文”。我让他们互相传看,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激动地读着自己写的话。我又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时学生的习作做了很明确的要求。要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保持学生的习作热情,保护学生的习作信心。让学生热爱写作。乐意写习作,写好习作。在习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黄海森 《教师》2015,(6):75-76
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消除小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们要创设良好、开放的习作“大环境”,打造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平台,创造适合习作的“小气候”,让课外阅读为习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引领学生贴近生活,找到习作的“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让学生主动参与作文讲评,调整评价策略,优化评价方法,创新作文评价方法;创新作文教学观念等,才能让小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积极主动地投身习作实践,从而获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范建斌 《师道》2006,(5):31-31
如今,优秀作文选满天飞,多是冲着教辅用书的利润而出版的,其中不乏明显的修改痕迹,更有甚者直接是老师动笔写而署学生名的“优秀”习作。如此一来,学生习作浮夸风日盛,不少学生习作一味模仿,多是好词句的堆砌品,一点谈不上自然流畅。再加上,要想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规定写的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小练笔。怎么办?如何激发学生爱上习作,说真话,道真情?说是作文指导,还不如说是对话诱导,“请生入瓮”。对话就这样开始了:“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我边说边作头疼状。有学生笑出声…  相似文献   

15.
每每提起作文.学生都是心存畏惧。教师也往往感到头疼。尽管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教师的指导可谓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但学生的习作却总是干巴巴,毫无生趣,与他们活泼富有朝气的个性极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结果。只有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泉源,学生才会有话可写,才能把习作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才能消除对习作的畏难心理.唤起对习作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陈雪黎 《教师》2011,(6):71-71
作文的评价应该是是一种带有成长性的评价,作文评价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评改顺利进行,而不是评价学生一时的习作水平的高低。那么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习作成功的喜悦,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产生写作的兴趣?下面就我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培养习作兴趣,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提高习作水平。近年来,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习作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尽管命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要求写亲身经历的事,但学生仍然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习作兴趣,缺乏表达欲望。习作指导时,教师虽然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不激起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不能进入习作表达的最佳状态,写出的作文仍然会空洞乏味。在作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表达效果,我采用了以下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因此缺乏习作的兴趣。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为什么仍旧不能自由地抒写生活,为什么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呢?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影响学生习作快乐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忽视习作兴趣的激发,学生不想写;(2)缺习作方法的指导,学生不会写;(3)脱离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不愿写。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小学生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多年来,小学生都是被动作文,“教师要我写,我不得不写”,以致每次作文都是紧锁眉头,备受煎熬,作文写完,如释重负。这种被动的写作,学生的兴趣何在?感情何在?那么,如何做才能改变这一作文教学困状,真正夯实小学习作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明了航向。学生作文是一个自我积累、自我感悟、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作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