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成全一棵树     
—个平常的春天,—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上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  相似文献   

2.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苗栽在门前。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垃圾一孩子淘气,玩耍时弄得满地垃圾,母亲要求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收拾干净。“捡起最后一片!”母亲命令道。孩子困惑地找着。“就在那儿!”母亲指着最后一片垃圾说。孩子环视四周,但还是看不到。最后,母亲很恼怒地站到孩子那儿去,几乎碰到孩子的鼻子。奇怪!从那个角度母亲居然也看不到那片垃圾!  相似文献   

4.
行阳 《家教指南》2006,(4):64-64
一天,一位法国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上街,过马路时,活泼的孩子跑在前面。恰在这时,一辆小汽车突然飞速而来,虽然司机紧急刹车,没有撞着孩子,但是吓得孩子惊慌失措倒在地上。这时,孩子的母亲急忙上前扶起孩子,司机也立即拉开车门走出来。司机感觉自己开车太快,惊吓了孩子,应该向孩子及其母亲道歉。然而,孩子的母亲却恰恰一反常态,不但没有责备司机,反而严厉地责怪孩子:“过马路不看前后左右,太莽撞,是你自己的错。”便责令孩子向司机道歉。最后,这位小朋友果真心服口服地向司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公园草坪上,一位母亲弓着腰,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汗流浃背地教孩子走路。有母亲的搀扶,孩子挺着胸,夸张地向前迈着大步。母亲一松手。孩子马上歪倒在草地上,母亲顺势躺在孩子的身旁,逗弄得孩子咯咯咯地笑。熟人跟她打招呼说:“你孩子还未学会走路啊?”她抬起头,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回答:“是啊,我孩子学得慢。”随即又抱起孩子继续学步,笑容依旧荡漾在脸上。多美好的画面!  相似文献   

6.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苗栽在门前。 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相似文献   

7.
离园时分,我与往常一样巡视幼儿的离园情况。转到楼下游泳池旁,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兴高采烈地踩着池边的积水,我刚想开口制止,突然发现游泳池边还站着一位女士,只见她脸带微笑、深情地注视着孩子,我想她应该是女孩的母亲。我便站在一旁观察起这对母女来。  相似文献   

8.
创造杰作     
有一位母亲带着她年幼的孩子去听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伊格纳茨·简·帕岱莱夫斯基的演奏,她想激发孩子对钢琴课的兴趣。他们就坐后,母亲认出观众席上有她的一位朋友,她走到走廊上向她打招呼。趁着这个当儿,孩子想对音乐会场的宏伟景象来一番观赏,小男孩儿窜来窜去,最后跑到立着“观众免入”牌子的一扇门前,站住了。大厅的灯光暗下来,演出即将开始。母亲回到座位上发现孩子不见了。突然帷幕拉开了,聚光灯醒目地打在舞台的中央。一阵恐惧,母亲发现孩子就站在钢琴键盘的面前,什么都不知道似地乱敲着“一闪,一闪,小星星”。这时,著名的钢琴家出场了…  相似文献   

9.
仙子 《教育导刊》2006,(8):50-50
母亲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实施者,决定着孩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纵观古今中外,英雄的儿女背后往往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现代母亲育儿成才的故事成千上万。但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听了后久久难忘,不胜感慨。现附录于下,但愿对天下母亲教子育儿有所启迪。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位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它遇见障碍物过…  相似文献   

10.
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谁能改变一个孩子的童年体验,谁就能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人生的蓝图。”在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父母最先画出成功的抑或失败的第一笔。如果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站着一位伟大女性,那么,这个成功的孩子后面也都同样站着一位伟大的父亲或母亲。他们的伟大表现为对孩子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雕刻”上。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一位法国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上街,过马路时,活泼的孩子跑在前面。这时,一辆小汽车飞速而来,虽然司机紧急刹车,没有撞着孩子,但还是吓得孩子惊慌失措地倒在地上。孩子的母亲急忙上前扶起孩子,司机也立即拉开车门走出来。司机感到自己开车太快,惊吓了孩子,应该向孩子及其母亲道歉。然而,孩子的母亲不但没有责备司机,反而严厉地责怪孩  相似文献   

12.
母亲在抚育、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婴儿时期,母亲扮演着孩子的守护神;在学龄前期,母亲成为孩子形成良好个性的积极引导者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者;在学龄初期,母亲扮演着孩子学习辅导者的角色;在孩子的青春期,母亲积极与孩子沟通,成为孩子的倾听者与建议者。在不同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母亲采用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相似文献   

13.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己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将她的衣衫浸染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零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见考场,看见孩子。”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故事,我曾经多次拿它来教育孩子: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小孩子独自站在山谷里大声嘁道:“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回他的回声:“喂!”他又喊:“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传来“你是蠢材”的回答。孩子十分愤怒,对着小山骂起来,小山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因为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  相似文献   

15.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经狼藉着豆大的汗水,汗水早已将她的衣衫浸染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块还薄的笑,小声嗫嗫道:“站在这里能清楚地看到孩子。”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  相似文献   

16.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②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  相似文献   

17.
那天下雨,在校门口站着几个来接孩子的母亲。她们撑着伞,伞遮住了脸,但声音脆脆的,在伞外乱飞。雨水怎么也打不湿她们的谈话。  相似文献   

18.
王书伟 《家长》2013,(2):37-37
公交车上,一个七八岁大的男孩脸上挂着泪花,他的母亲在一旁低声呵斥他。从这位母亲的话语中,知道她这是带着孩子去学琴,孩子不愿意去,于是哭着闹起别扭。公交车开到少年宫站后,母亲扯拽着孩子下了车。  相似文献   

19.
刘彤 《早期教育》2005,(1):36-36
美国蓝么(lamb)博士曾这样说:婴儿早年形成的对父亲和母亲的依恋程度是一样的。美国楼沃(Louv)博士曾这样说:父亲趋向于站得离孩子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并以此来鼓励孩子探索问题。这是因为父亲高大的身躯能及时避免危险的发生。美国父亲梅森则这样说:男性和女性一样都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因为这是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20.
舒静 《幼儿教育》2001,(4):36-36
即使夫妻感情很好的家庭,也往往存在着玩笑式的对孩子感情上的争夺,尤其是母亲们,普遍比他们的丈夫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缠绕,更喜欢孩子用初谙世事的语言说出对母亲的感情偏向。每当孩子搂抱着母亲的脖子,带着人之初最鲜活的奶音与母亲亲热时,母亲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来应和他。常听到年轻妈妈满脸骄傲地抱怨道:“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挺敬而远之的。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们亲。”孩子的恋母情结受到母亲的有意识引导后,加剧了“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