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此次修订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符号感"改成了"符号意识",正是因为数学符号是人们计算、推理和表述问题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符号意识是数学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将从符号的生成、符号理解、符号运用三个方面谈谈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3.
符号意识是数学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将从符号的生成、符号理解、符号运用三个方面谈谈符号意识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对符号意识的领悟与自觉运用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相似文献   

5.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然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这一目标,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相似文献   

6.
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从而体会符号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符号意识"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评价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工作者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任务.基于对符号意识内涵的分析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构建了一个关于数学符号意识4个维度(数学符号的感知,数学符号的运算,数学符号的推理,数学符号的表达),每个维度包括由低到高3或4个水平的PORE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8.
陈建钗 《教师》2019,(16):57-58
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符号意识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之前的“符号感”修订更改为“符号意识”中可见一斑。所谓符号意识,指的是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关系着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和生活。通过观察、思考和研究,文章提出当前在发展学生符号意识中教师、学生和课堂三种层面上的现状,并提出了三条有效策略:逐步抽象,渗透符号意识;丰富感知,培养符号意识;经历体验,发展符号意识。  相似文献   

9.
盛雪 《辽宁教育》2014,(11):62-64
正"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十个核心能力。"数感"是十个核心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符号感”作为核心概念,首次明确地被列为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新课标(修订稿)》中,“符号感”改成了“符号意识”。为何有这种变化?到底什么是“符号意识”?如何建立学生的符号意识?这些问题成了老师们迫切需要解决与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产物,是数学思想交流与传播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优越的符号,就不可能有近代和现代数学.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修订稿》)中将“符号意识”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提出“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那么符号意识究竟包含哪些方面?它和具体的数学知识发生怎样的联系?教学中应如何去培养?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广大的同仁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符号的能力,比如用数学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突出了培养学生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的能力。本文着重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符号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几何直观”是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标准》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几何...  相似文献   

14.
发展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围绕数学符号意识这一主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在其内涵理解、关于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策略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笔者对此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符号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符号意识体现在感悟符号的功能,能够理解符号所表达的现实意义,感受符号的使用价值以及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符号意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立足符号意识培养,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文章主要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提出一些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在长春市某小学听了一节随堂课——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括号”,听完后感慨颇多。《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指出: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符号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历年中考阅卷看,学生的符号意识亟待提高.对符号意识考查,可选择熟悉简单情境、简单变式情境、复杂陌生情境等命题素材,从给定角度、提示角度、自主角度设计问题.课堂教学时,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符号的意义,培养符号语言转换能力和符号表意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8.
数学符号化思想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进而对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符号意识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核心素养之一。目前,在国内各版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符号十分丰富,有关数学符号的理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言而喻。可见,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才能够符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培养要求。本文中,结合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意义及作用,分析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几点培养策略。主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利用史料;加强对本质和概念的讲解;重视符号的规范书写和培养学生的符号表征转换意识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数学符号感是对符号模式和符号关系的意识,并用这种意识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就是从具体问题中使学生能够抽象出变化规律和数量关系,并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深刻理解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并进行符号间的变换;对于用数学符号所表示的问题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发展和培...  相似文献   

20.
樊景丽  张伟 《中国教师》2012,(20):78-80
<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符号意义、发展符号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其中让学生"创作符号(即用符号准确而有效地表达数学思想的意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然而,这种"创作符号"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对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那只能走进课堂,观察、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