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写作受体能够使文本产生“轰动效应” ,也能够使文本受到冷落和拒绝。写作受体在全部写作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接受者 ,任何写作主体的任何精神创造都将毫无意义。写作受体还能够积极地参与写作主体的精神创造 ,共同完成文本并不断提高文本质量。而写作主体必须自觉地考虑受体的接受和需要 ,必须具有受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孔凡艳 《小学语文》2009,(12):14-16
“读懂文本”即是学生向“文本”靠拢,理解“文本”——能够准确把握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蕴涵的思想情感、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包括读出自己、读懂(相关的)生活。如何从读懂每一篇文本出发,向着学会语文的最终目标更快、更好地发展呢?  相似文献   

3.
写作构思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对写作主体而言,构思首先是一种发现,即挖掘、发现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事物的客观规定性,这是构思的基础。同时,构思又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正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写作理想规定了构思的思维走向和表现形态,而写作意图和写作理想反映的又是主体对文体写作规范的自我认识。由于文体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从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出发,对构思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就可能促使写作主体写出具有文体感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写作心理是写作主体进行写作活动时的心理活动规律与特征,体现了由原始、无序的写作对象或材料经过写作主体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初步有序的写作主体意识,再转化为有序地用恰当的语言与文体表现写作成品——文本的过程,体现为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直觉的敏锐,想象的飞升,灵感的活跃。这就要求写作主体必须有一个最佳的写作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也正和道家所言的虚静观相契合。道家虚静观中有形生于无形、有声源于无声的思想,体现了写作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写作主体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文章对于道家的虚静观对汉语写作的影响从虚静观与写作主体自由想象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直觉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灵感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的审美指向与意象创造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一、合理解读文本1.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要想成功解读文本,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写作背景,否则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例如五下《月光启蒙》一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未删节的原文时,很容易出现情感偏离,尤其是教  相似文献   

7.
写作素质,主要是指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文本操作能力、文本鉴赏和评价能力等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所呈现的整体素质。写作素质的提高,必须基于写作指导系统对写作主体在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写作理论的指导、写作训练的操作、阅读和鉴赏的培训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的设计,以求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写作主体的写作潜能,让写作主体在写作素质方面有长期的、稳步的、主动的、健康的积累性增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是短时期的事,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还应当把小学、中学的作文教学和大中专的写作教学放在一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8.
现代应用文写作策略是写作主体自觉、积极的智力活动,是特定写作语境下为实现写作目的预先设计的写作方法、手段和措施,是写作行为的策划和写作活动的部署及构想,包括文本写作策略和文本包装传播策略,核心是写作应对思路和行为控制。现代应用文写作策略可以决定写作行为的成败,因此,认识现代应用文写作策略有益于应用写作实践,提高现代应用写作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提升写作主体智慧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主体创造才能的发挥和培养。  相似文献   

9.
文字、图片以及音像素材融合是现代媒体中常见的表达形式,将这类复合文本表达纳入中学写作教学内容,需要在要素提炼、任务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等多个层面进行拓展。整合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作为课程支撑,从学生的既有表达交流经验出发向新学习领域过渡,并借助层进式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复合文本表达素养。  相似文献   

10.
受狭隘的功利驱谴,许多写作者过分专注于写作的技巧和程式的追寻,写出的作品浅、伪、萎,缺乏真正的审美内涵。写作文本的品格依附于写作主体的品格,要想提高写作文本的品格,必须从德、志、情、气四个方面提高写作主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韦储学 《高教论坛》2009,(12):73-75,92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体现,是学习者语篇衔接手段应用能力的体现.语篇分析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语言的含义、连贯并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而衔接理论的学习和探讨有利于学习者更好了解篇章结构的组织和语篇连贯的实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认识语篇、掌握不同语类语篇的衔接方法和写作技巧.对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陆烨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7):114-117
大学专业英语写作课程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实质是汉译英能力的提高,其表现不仅是字字对应的直译,还关系到其思维模式的转变:由浅层的形式转换到深层次的格式塔心理的构建.为了使写作更符合地道英语的语言规范,需要“陌生化”处理,以避免中式英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气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概念,许多圣人先哲、文坛巨匠都不同程度认识到了它对写作活动所起的决定作用。“才有清浊,气有修短”。对一个写作者来说,从一生下来就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情禀赋,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创作出独具个性特色的作品。写作者更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加强自我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创作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从解构主义思想出发,站在大众文化立场,对尹丽川身体写作的诗歌文本进行多维意义的文化解读与阐释,指出它作为大众文化里生产者文本丰富而又贫乏的意义,以还原其诗歌本来的面目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5.
Voice is co-constructed, a result of the “text-medi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the context of U.S. college writing, explores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by which an L2 novice writer—one who has a growing awareness of, yet peripheral access to, discourse practices—constructs a voice. Through interviews and a close analysis of a text,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voice the L2 writer wished to project in an assigned paper and the voice constructed by two reader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anonymous readings of the paper. The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the L2 writer’s aims and the readers’ responses suggests that a writer’s view of her voice stems from the ways in which she conceptualizes discourse conven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her particular linguistic,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2 writer’s process of negotiating identity, and her struggles to learn discourse expect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关联性来处理话语、认知事物。文学作品是作者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相关语境假设进行思辨、推理,寻求最佳关联,从而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在文本中相遇,相互交流,“共同创作”,完成作品意义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7.
朱熹围绕“以意逆志”所作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经典理解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个理解过程能够实在地形成,主要靠读者“以意逆志”活动所达成的思维性沟通;经典作者(文本)的原初视域在理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撇置文本本意、强经就我的解读行为无法使理解真正形成;读者“以意逆志”,所获得的意义多为经典作者(文本)的原意,但有时会是新的意义。朱熹的“以意逆志”论,与其相关理论阐述和解经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19.
阅读的本质不是对字符的简单释义,而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为了促进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作者常使用话语联系语等语言手段来引导读者正确理解自己寓于文章中的意图;读者也可凭借自己对话语联系语的功能认知就作者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不断与作者进行意义磋商,以获得更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促进外语习得。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