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士可杀不可辱。有太强大的力量催促司马迁去死。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人活着,必须有人格尊严,必须懂得羞耻。无尊严,毋宁死。腐刑,已把司马迁的人格尊严破坏殆尽。“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且负下未居易,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箠  相似文献   

2.
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1什么是人生的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②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首先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陈德玮  肖程 《现代语文》2006,(10):30-30
什么是悲剧?“悲剧是人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曾苦伤心不曾听,凤城何处有花枝。”读李商隐的咏物诗,激荡心灵而难以挥去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痛苦”中流露出的诗人悲剧性命运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5.
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出使巴蜀匆匆返归的郎中司马迁满面烟尘,拜倒在太史司马谈榻下。弥留之际的父亲执手洒泪留下遗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这是千钧重托,也是时代的召唤。司马迁俯首涕泣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五年后,司马迁始修国史。一场飞来横祸,差点断送了旷代奇才,夭折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两种生死观,一种是“士可杀不可辱”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个人道德、个人气节的冰清玉洁以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生死观以屈原为代表。另一种是“忍辱以求生”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时不得不使自己在精神尊严等方面忍受让人难堪的耻辱,这种生死观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迁含冤忍垢写作《史记》,正是对其生死观的躬亲实践。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的人生遭际是令人同情的,他的生死观所包含的真理内容是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②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③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学生在做此题时,往往把加点的“辱”当作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成“使……受辱”。不细想,这样说好像讲通了,但实际上,这三句话中,只有句①中的“辱”是使动用法,句②、句③中的“辱”,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去区分它们呢?  相似文献   

8.
高明 《职业技术》2006,(12):166-167
陆游以抗敌御辱,收复失地的民族使命为已任,终其一生为抗金大业而呐喊。他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而屡次被黜,仕途潦倒。爱国情感是陆游心理结构的重要成份,是诗人艺术创作和人生活动最敏感的区域。作为一种理想境界,一种爱国志向,它与南宋统治者苟安投降的卖国政策是相悖的,注定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注定了陆游的人生悲剧。但这种悲剧不是陆游个人的,它是民族的,历史的,本文通过对陆游“恢复”情结的形成和表现特征的阐述来分析这一情感的悲剧意蕴及诗人悲剧人生的自我解脱。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可分三个阶段,1892年至1899年为早期,探索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道路为其主要倾向。围绕着个人与个人的悲剧冲突、个人与群体的悲剧冲突、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高尔基对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人性与兽性的矛盾,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给予深刻揭示,从而提出自由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还人以人的尊严”的思想,显示出充分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他一生的创作,使他探索,使他痛苦,也使他伟大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通过细读文本,体验司马迁遭辱之痛,探究他忍辱苟活之因,从而丰富心灵体验,增进自身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为进一步鉴赏研读其他文学作品奠定基础.[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略)二、生死选择,探讨文本过渡:有关此信的内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他认为:整个《报任安书》就写了一个字,耻辱的“辱”.这一个“辱”字贯穿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三点: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为什么受到宫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这场奇耻大辱之后,内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为什么受了这么个奇耻大辱,自己能够忍下来,坚持活下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屈原为什么“自投汨罗”?侯赢为什么“北乡自刭”?还有屈原、李广、田光、程婴、公孙杵臼,他们有机会生。但是选择了死。有些人应该去死的,韩信“胯下受辱”,管仲“幽囚受辱”,司马迁宫刑受辱,但是他们选择了生。从直接的因果联系上看,有些问题好回答,有些并不好回答甚至无法回答.因为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涉及生死观的大问题。就如同哈姆雷特说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尤能培育他们在更广视阈内的思考的能力、思辨归纳的能力,进而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13.
悲剧性又称悲剧或悲。没有悲,就不能成为悲剧。悲是悲剧的表面特征,但是正如哭是痛苦的一种表现,而哭不等于痛苦;悲也未必就是悲剧。“悲剧性”尽管在戏剧领域是指:主要表现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的戏剧,但美学意义上则是指具备悲剧特征、悲剧构成因素,表现人生苦难、生命悲惨等等的文艺作品。笔者的“悲剧性”即指美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4.
近来,在编一本《考场作文指导》的书,凡是涉及到“耻辱”“痛苦”“抉择”“生与死”“正视历史”“追求真理”“说真话”“方向”“人生”等等话题,全国各地的考生,不约而同地拿司马迁爷爷来当例子。伟大的司马迁啊,凭着他失去的生殖器,给一个个高中学生指明了人生道路!2006年天津高考题《愿景》,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经典名言”是:“尽管司马迁多次遭受宫刑,但他忍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伟大的《史记》。”这位同学真是见识高明,以为司马迁爷爷的生殖器是壁虎的尾巴,可以割了一茬又一茬!从前还见过一个考生,让汉朝…  相似文献   

15.
《报任安书》(又名《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学课本节选了该文,其第二、三两段主要申诉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阐明了生死观,说明自己所受的是极辱,举例论述即使是王侯将相,若不能于受辱前自尽死节,同样会丧失人的尊严,从而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狱吏的残酷与黑暗。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背负了人生太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体验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出来。他的悲剧小说涵盖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生命本体层面。对于悲剧表达的方式,沈从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以微笑表现痛苦”,在微笑之下掩藏的是深刻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7.
周朴园是一个悲剧人物。曹禺的悲剧观超越了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而直指人的生命本质。曹禺悲悯的是在终极意义上人的渺小,针对人类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处境而唱悲歌、周朴园的悲剧就是人的本能欲求被外在伦理规范吞噬了的悲剧。他的确是一只冲不出“狭之笼”的“鸟儿”!  相似文献   

18.
1925年,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关于悲剧的经典性定义。此外,他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中,高度评价了果戈理用平常话平常事再现社会生活的能力,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鲁迅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除“英雄悲剧”外,还有“平常悲剧”。但鲁迅更为看重的是写平常人、平常事,没有特殊事件,没有传奇色彩的平常悲剧。因为,人们灭亡于…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作者以博大的爱心关注末世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青年女性的悲剧命运,这种关注不仅仅表现在对贵族小姐们的婚姻悲剧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描写上,也表现在对丫环们的人生悲剧的成功描写上。她们之中,对晴雯、鸳鸯、袭人三个大丫环的描写尤为突出。 一、勇晴雯饮恨夭风流 “晴雯,晴雯,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是红学家蒋和森在《晴雯赞》中的由衷赞叹。受这个小人物感染的读者岂止蒋和森一个人!请看,王昆仑先生写在 1944年的短文《晴雯之死》中的这一片断:“过去有的读者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  相似文献   

20.
讲好“悲剧性”课文的“秘诀”在哪里陕西榆林地区教研室刘新国鲁迅曾经说过:“什么是悲剧美呢?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酉毁灭给人看”,使人产生无限悲悯,无限同情的神圣情感。之所以说这种感情是神圣的,是因为这种悲悯和同情的感情是对道德的判断,对善良的追求,对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