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我们所说的“睡觉”是“进入睡眠状态”的意思,而古代说“睡觉”却是睡醒的意思。唐代白居易的感伤诗名篇《长恨歌》中有这样两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其中“睡觉”就是指睡醒。在古代,与所说“睡觉”有关的词,除“睡”、“觉”以外,主要还有:卧、寝、寑、寐、眠等等。  相似文献   

2.
古诗、对联、元曲中有不少“半”字用得十分巧妙。这些“半”字往往非实指数量,而是借其没有确定范围的特点,营造含蓄优美的艺术氛围。一、写人——蒙娇美白居易《琵琶行》中是这样写琵琶女出场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有“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一个“半”字,写其含羞带怯,诗人用这一肖像描写表现她的难言之痛,“半”字之妙,意在言外。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诗句:“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杨玉环刚睡醒,听说汉家天子派使者到来,来不及梳妆打扮,迫切希望见到使者,得到玄宗音…  相似文献   

3.
人教本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便言多令才”之“便”究竟该读什么音?教材课下注音为“便(biàn)言”,笔者却认为该读“便(pián)言”。教材注释:“便言,很会说话。”这注释与权威工具书及许多古诗文选本的注释没什么不同。查阅几个版本的《辞源》,对“便言”的注  相似文献   

4.
《口技》中有这样一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其中“惊觉欠伸”的“觉”的读音,课本和教参均未作注,查很多文言文译注读本,亦未对此字注音。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读 jué,有的读 jià o。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朗读磁带将“惊觉欠伸”的“觉”读作 jué。那么,“惊觉欠伸”中的“觉”究竟该读什么音呢 ?笔者认为这里的“觉”应该读 jià o。  东汉许慎《说文》说:“觉,寤也。从见,学省声。一曰发也。”段玉裁注:“觉,悟也。”查韵书《广韵》入声第四韵:“觉,晓也,…  相似文献   

5.
在《口技》一文中,对“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惊觉”的注释,语文版注释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苏教版教参注释为:惊觉(jiào),惊醒。觉(jiào),睡醒。人教版教材和教参均没有注释,只在参考译文中译为“被惊醒”。我认为读“jiào”不妥,和“觉”的意思不一致。因为,如果读“jiào”,即是指“从入睡到睡醒的过程”,“觉”属名词,如“睡了一觉”或“睡觉”,但这样翻译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根据文意“,犬吠”使得“妇人惊觉”,意为妇人因受惊而醒来,所以应读“jué”,“醒”的意思,觉”属动词。这样读音和意思就相通了。…  相似文献   

6.
裴承飞 《语文知识》2003,(11):33-35
高中语文第四册(修订本,人教社2001年10月第2版)《逍遥游》(节选)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常用工具书上,查不出“数”有音,可以查出它有音,义为“屡次”“多次”,这是  相似文献   

7.
一、引导学生理解标题中双引号的作用1.师板书“26红领巾真好”。2.请学生看黑板齐读两遍。3.请学生指读课本标题(26“红领巾”真好)两遍。4.师问:通过刚才读黑板上和书上的标题,你发现了什么?生:书上的“红领巾”加了双引号,黑板上没有加。师:说说“红领巾”加了双引号和不加双引号有什么不同。生1:加双引号是为了读时停顿。生2:加双引号是为了提醒我们注意。生3:加双引号是为了好看。生4:加双引号可能有什么特别的意思。……5.师请学生仔细地自读小诗,边读边想:诗中“红领巾”指什么?生1:诗中“红领巾”指少先队员。生2:诗中的“红领巾”…  相似文献   

8.
岳宗英 《小学生》2010,(8):37-37
在杜甫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书上没有注释,许多老师都读成shung,我个人认为应该读chdng。  相似文献   

9.
《梦游天姥吟留别》“唯觉时之枕席”一句,其中“觉”字,课文注为jué,意为“醒时”。笔者以为有必要商榷。查《汉语大字典》,“觉”有睡醒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说:“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又进一步解释说:“谓眠后觉也。”并举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辞源》也作如是解,并举例《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觉”作此解时,其音《广韵》注为古孝切。根据反切变读规则,上字声母今读ɡ,下字今读齐口呼,新拼音节声母则变读为j,因此,这个音应读为jiào。这个读音及反切注音形式,在《…  相似文献   

10.
这四个字,主要是看在“戊”(音务)字里边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来区别的。可以这样记: 以“戊”(音务)为基础, 加“点”变成“戍”(音述), 加短“一”念“戌”(音须), 加长“一”读“戎”(音荣)。  相似文献   

11.
问: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和《在金色的海滩上购篇课文中都有“情不自禁”这个成语,“禁”的注音都是jin,去声;而第八册《《师教学用书》和《语文第八册教案》的注音则都是jin,阴平。这是为什么,怎样读才对?高密市蔡家站镇中心小学焦杰冠县东古镇中心小学赵育答:“禁”是一个多又多音字,既读加,又读加。对“情不自禁”这个成语里的“禁”字到底读去声还是阴平,各种词典的注音历来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词典,旧版新版也不一样,这是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教案出现不同注音的客观原因。但是,同…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第二册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中,有“衣锦还乡”这个成语。课未注“衣”的读音。这里的“衣”作动词用,当“穿”讲,查《汉语成语词典》,“衣”读yi音。但《现代汉语词典》将“衣锦还乡”的“衣”放在第一声,读yi。“衣锦还乡”的“衣”到底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3.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14.
《散步》是一篇表现一家人浓郁、真挚亲情的优美散文,它的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全文的关键语句,是全文的文眼,领悟这句话的深层情意,有助于感悟全文的宗旨及审美情趣。要领悟这句话的深层情意,体味“背”的含义非常关键。“背”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到底读什么音,教科书大概因为其是个熟字而未注音。在句子中,因“背”读bèi…  相似文献   

15.
<正>“什么是1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拉拉在自习课上伸长着脖子,摇晃着头想。“是啊,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兰兰托着下巴,有气无力地问着。“这还不简单吗?”虎虎提高着嗓门儿,“书上不是告诉我们,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胖胖拉着声音,皱着眉头。  相似文献   

16.
植物学上常见的柔荑花序(catkin or,ament)一语中,“荑”字的读音和“柔”字的写法,长期以来很不一致.“柔荑”的“荑”,有的读作y(?),有的读作t(?),有的认为两种读法都行.到底应该怎样读?仅凭一般工具书对这个多音字的释义,则很难判断它在“柔荑”这个合成词中应该读什么音.如果多查几本工具书,并从“柔”字入手查找“柔荑”一词,就可以确凿无误地得出结论:“柔荑”的“荑”,只能读作t(?)(题),而不能读作y(?)(移).“柔荑”的“柔”,写法相当混乱,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一、全国高等院校的现行教材,有的写作“柔”(如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合编的《植物学》),有的却写作“葇”(如华东师大、上海师院、南京师院合编的《植物学》);二、有权威的工具书也有两种写法,  相似文献   

17.
师:今天我们复习“汉字构成”。书上的内容大家都看过了吧?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书上说“休”是人靠着一棵树,意思是“休息”;那么“伏”是不是人枕着狗一块睡觉? 师:你认为“伏”也是会意字,这是对的。但它的意思不是人枕着狗睡觉,而是犬俯在人旁边,观察动静以效命于主人。因而“伏”的本义是“伏侍”(服事);至于“隐伏”、“埋伏”则是引申义了。 生:“江”、“海”既然都是形声字,它们为什么不读  相似文献   

18.
“茄”《新华字典》注音有二种:①jiā②qié读“qié”时是表示一种草本植物,果实球形或长圆形,是普通疏菜。表示这种植物的果实“茄子”时也读“qié”但在“雪茄”里,则读“jiā”。这是《新华字典》注释中唯一读“jiā”的音。社会上有一种“雪茄烟”。烟盒上明明注有拼音“xuějiāyān”,但社会上却有许多人把它说成“xuěqiéyān”,甚至有些教师也这么读,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9.
1989年6月23日,中央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播放了赏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稿件(由刘国正撰稿、方明解说)。播音员在读到“惟觉时之枕席”时,把“觉”字读成了“jué,决”音,联想到不少教师也读此音,而一些颇有权威性的读本又未注明读音,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科院的  相似文献   

20.
一、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①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后简单自评。②要求学生从课题到注释读一读,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这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握古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使学生对诗的内容在脑中有一幅诗人独自一人漫步江边花丛赏花的艨胧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如:第一句的“满”字,第二句的“压”字。“满”字是概括说明花之多。“压”则是花之多的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