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当前我国人民总体生活处于“获而有感”的良性循环状态,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面临一定困难,党领导人民不断增强获得感的奋斗之路依然艰巨。人民心理预设获得与实际获得之间存在着落差,这种落差极易导致人民对实际享有的改革成果感知力不足,进而淡化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获得感、幸福感。这一获得感知能力“钝化”现象已经影响到新时代人民获得感的进一步增强。只有通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纠正人民思想偏差;尊重主体需求层次客观规律,努力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需要;缓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重视人民关心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才能不断排除干扰人民获得感知力的消极因素,促使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落地有声。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短板在乡村,根本在教师,关键在教师获得感的生成。乡村教师获得感是指乡村教师在获得与自身存在与发展有关的物质资料与发展要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体现出绝对性与相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既得性与发展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马克思人学思想,结合乡村教师存在与发展实际分析,新时代乡村教师获得感主要包括物质获得感、专业获得感、公平获得感、成就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获得感是对乡村教师存在感的确证,是对乡村教师责任感的强化,并为乡村教师幸福感生成奠基。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其中包含两种要素,一是沿循“存在—认知—认同—满足”路径内生的受教育者的获得感,二是沿循“提升—强化—确证”路径内生的教育者的获得感.在两种要素的生成过程中,可通过采取以共同目标为引导、以共享内容为依托、以共振效果为保障,不断增强整体性的针对性措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获得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也是检验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获得感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实践等视角寻根究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思想、推动德育中的"两个转变"以及建构"三位一体"德育格局方面提升学生德育获得感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获得感能够衡量学生群体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情况,体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质量,测量大学生获得感可以丰富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文章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量表开发的程序,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包含17个题项的大学生获得感量表。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得感是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由积极体验、学业获得、人际情感、实践参与和个人成长等5个维度构成,其中,学业获得是大学生获得感的主要来源。提供了大学生获得感的测量工具,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该构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判断,是基于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国情提出的一项重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正确把握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科学认识其具有的精准性、时代性、传承性、发展性、需要性等鲜明特质,对指导现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制定国家新战略、新目标、新举措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7.
促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迈向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下,如何帮助个体从工作中提升获得感,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善民生、贴合时代的一个课题。获得感提升是衡量社会发展成果和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积极探索新时代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方式。当下,教学环境改变,教师综合素养难以与网络时代相适应;主客体错位,教师传道授业与学生现实需求失衡;机械灌输与被动接受,学生探究式学习在教育过程中迷失。面对这一现实困境,高校教师应当重视自身能力建设,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观照;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善美",积极探索网络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胡燕红 《高教论坛》2023,(1):11-13+71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习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等内容,从情感上、认知上、意志上和行为上解决自己困惑而产生的客观收获及主观体验,具体包括学生情感被看见的获得感、学生认知被迭代的获得感、学生意志被磨炼的获得感和学生行为被改变的获得感四个要素。实现路径沿着贴近情感、澄清目标、挖掘资源和促成行动四个流程展开。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断深化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其获得感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279位学生的抽样调查,从知、情、信、意、行五环节描述统计分析高职生课程思政教育获得感的现状,并进行效果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三条提升高职课程思政教育获得感新路径:丰富“三教”思政内容供给体系,搭建知识“意义建构”;创设“思政味”教学情境,多元内化价值观念;设计“协作”与“会话”,实现立体化思政育人。  相似文献   

11.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系统论视角审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涵盖了教学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系统要素,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联动性、动态性等理论特征。随着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将系统思维运用于提升思政课获得感教育实践,明确大学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过程的目标引导性、贯通融合性、要素耦合性、成效聚合性,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胡燕红 《教育评论》2023,(5):116-122
学生获得感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文章在梳理以往获得感内涵、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基于马扎诺全人理论,把学生获得感分为知识系统、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四个构成要素。同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估七个方面构建了提升学生获得感的教学路径,以期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获得感和认同度。  相似文献   

13.
14.
姚莉萍 《教育探索》2021,(11):51-55
中西方哲学从逐利正当、捍卫尊严维度进行的价值反思,赋予获得感以人的生存价值诉求的内涵.马克思给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既是对获得感价值意蕴的唯物史观诠释,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源泉.聚焦思政教育领域,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旨内容,"思政课获得感"作为学生主体基于需...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特征对于未来我国法律共同体的成长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编的高职生获得感调查问卷,对东中西多省多所高职院校高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所编制的调查问卷信度为0.98,验证性因子分析现实问卷结构合理,发现当前高职生的社会性获得感最强,内涵素养获得提高,学习期间获得多种能力,尤其体现在容纳性、自律性、敢为性、知识性、生活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多重且相互关联的内涵,并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过程中,和谐劳动关系意味着就业灵活性与从业稳定性并重、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平衡、劳动收入增长与素质技能提升良性互动以及达成劳动关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陈丹丹 《教师》2023,(25):3-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文章以大学生获得感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在学生主体意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载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拓展教学载体等具体路径,以期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特教老师的“获得感”研究有别于普教老师,体现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价值观及其信仰层面。三方面区别共同指向的是特教老师的“职业认同”,提高特教老师的职业认同是提升特教老师“获得感”的基本路径。而特教老师的职业认同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扭曲、对特教这个庞大的民生工程的不理解以及市场失灵的特教领域的产业化渗透。  相似文献   

20.
孙晨哲 《天中学刊》2011,26(4):138-140
在中国特殊的差序格局背景下,中学教师因教龄长短、管理权重大小、人缘远近及尊卑差别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契约状态。根据教师具体的心理契约冲突采取有所区别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和理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不同教师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