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探讨大学生内疚的内容指向在年级、性别、专业、城乡上的差异情况。运用问卷调查法,对660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内疚感在伤害他人、关爱不足、自私行为、辜负他人四个维度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相对剥夺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研究探讨了疫情多点爆发期间,抑郁在相对剥夺感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相对剥夺感量表、手机成瘾量表以及抑郁量表,以21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相对剥夺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并检验了抑郁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可以正向预测抑郁情绪的手机成瘾;(2)抑郁在相对剥夺感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相对剥夺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有助于为科学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开放问卷对660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内疚的应对方式。大学生内疚的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否认、回避、合理化、发泄、忍耐、自我保护等;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和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内疚的应对方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大学生沉思在孤独与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UCLA孤独量表、沉思反应量表(RR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7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根据测量结果,认为沉思在孤独与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沉思是孤独与消极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个体的价值取向为依据,编制了道德违规事件问卷,考察三种类型和三种后果的道德违规事件中个体的内疚水平,随机选取40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三种类型道德违规事件中个体的内疚水平差异显著,违反了公正价值观个体的内疚水平最高,关爱次之,宽恕更次之;三种后果的道德违规事件中个体的内疚水平差异显著,导致他人健康损害的个体的内疚水平最高,名誉受损次之,财产损失更次之。该研究在道德领域三主题的范围下研究个体的内疚状况,从更深的层次探讨了内疚的机制,为培养大学生合理的道德情绪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8-82
采用生命意义、自我效能感、抑郁问卷对6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生命意义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2.9%,男生检出率(14.7%)高于女生(11.4%);(2)存在意义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抑郁,追寻意义对大学生抑郁预测不显著;(3)自我效能感在存在意义和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了解青少年抑郁的现状,探索累积生态风险及自尊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对70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青少年抑郁与自尊及累积生态风险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累积生态风险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累积生态风险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抑郁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94,0.188].结论:自尊和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抑郁密切相关,自尊部分中介累积生态风险和青少年抑郁.  相似文献   

10.
以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反刍思维反应量表(RRS)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为测量工具,采用点探测任务,考察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在职业女性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除与反省深思无显著相关(r=0.162,p>0.05)之外,与反刍思维总分、强迫思考、自杀意念之间的相关均显著;(2)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在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在强迫思考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反省深思与自杀意念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20,(4):132-137
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问卷、自尊量表、抑郁量表和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两所高校的8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并检验自尊与抑郁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童年创伤经历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自杀风险;同时,童年创伤经历可以通过自尊显著负向预测自杀风险,并通过抑郁负向预测自杀风险。最后,童年创伤经历也可以通过自尊与抑郁的链式中介路径显著正向预测自杀风险。研究显示,童年创伤经历时大学生成年自杀风险的危险性因素,且自尊与抑郁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杀意念指个体想要自杀的想法,对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考察将有利于在认知上控制自杀风险。反刍思维作为一种沉浸式的认知反应方式,是探讨自杀意念产生与发展的新切入点。反应风格理论、自杀人际关系理论、自杀认知模型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都能为反刍思维影响自杀意念提供理论支撑。未来除需要加深对二者行为作用机制的探讨外,还应增加追踪、对照研究设计和认知神经机制层面的探索,并加强反刍思维之于个体积极意义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大学生网络强迫性网购、成人依恋、抑郁三者的关系,并检验成人依恋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66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依恋回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通过依恋回避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3)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依恋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4)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通过依恋焦虑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直接预测抑郁,且依恋焦虑、依恋回避部分中介于大学生网络强迫购物与抑郁.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学习压力与乐观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的影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湖南省两所农村中学的999名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学习压力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中,乐观既是调节变量,也是中介变量,可以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乐观应对压力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把压力变为动力的信心;通过学习小组的设立,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自杀是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至关重要.为探讨童年创伤对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和抑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对26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创伤、神经质人格、抑郁及自杀风险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陈功兴 《高教论坛》2014,(12):104-106
探讨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适应性完美主义、沉思与抑郁的关系。采用FMPS中文版、RRS中文版、CES-D量表对8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倾向于用沉思的反应风格来应对负性情绪,从而产生抑郁;适应性完美主义对抑郁的负性预测作用不是以沉思为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对初中生消极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中文版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对宝鸡市62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消极情绪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上行社会比较、反刍思维呈显著正相关;(2)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消极情绪;(3)上行社会比较和反刍思维在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与消极情绪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包括以下两种路径:一是反刍思维的单独作用;二是上行社会比较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不仅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消极情绪,还可以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反刍思维间接影响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宿舍人际关系在家庭环境和大学生抑郁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对44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1)家庭环境、宿舍人际关系分别与消极策略、抑郁显著负相关,家庭环境、积极策略、宿舍人际关系彼此显著正相关.(2)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中,对受教育主体生命质量即隐性层面的关注较少,而睡眠质量是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基础,且进一步会影响到教育质量,亟须关注。基于443份河南省某5所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反刍思维、孤独感对睡眠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入睡困难、早醒状况较为明显,且睡眠质量在性别、家庭经济情况和学历层次上有显著差异。孤独感和反刍思维中的消极反刍思维可分别正向预测睡眠质量,且反刍思维中的消极反刍思维、积极反刍思维可分别作为孤独感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变量。为减少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提出有关建议:提升教学质量,减弱功利主义浸染,引导大学生提高积极反刍思维水平;增强教育活力,丰厚师生文化氛围,防止高孤独感大学生出现睡眠问题;注重自我调节,提供心理干预,通过减弱消极反刍思维来提升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自尊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是否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为抑郁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和自尊量表追踪调查七年级学生323人,采用Mplus6.1对追踪数据进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七年级学生被试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自尊得分则与应激事件和抑郁症状得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可能是缓冲应激事件影响、降低抑郁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