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先哲  曾晓 《教育研究》2023,(8):91-101
基于对我国东中西部5省6县的深入调查发现,县中发展兴衰高度嵌入城镇化进程,县域教育资源被地级中心城市吸附而走向衰落。东中西部地区“县中塌陷”程度和其所在县域城镇化程度基本契合,且与县域教育投入、办学导向、教育文化等因素密切关联。西部两县属于边缘型城镇化县域,人口流失严重,教育投入不足,民众普遍对当地教育缺乏信心导致生源流失及高中生中途辍学现象较多,“县中塌陷”程度严重;中部两县属于外输型城镇化县城,当地家庭分工多采取“半工伴读”模式,县域教育文化韧性较强,县中在优质生源和师资不断流失的冲击下仍能勉力维持,“县中塌陷”程度中等;东部两县属于外向型城镇化县域,县域经济支撑较强,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文化观念更为多元,“县中塌陷”程度较轻。城镇化视角为分析县中变迁提供了一种较有力的外部性理论解释,未来应紧密结合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背景,找准县域功能定位,强化县中的统筹管理权,内外结合分类推进县中振兴,并反哺县域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北周曾于乐平县置武阳郡,武阳县属之。唐代改武阳县为武圣县、朝城县。北宋将其治所东迁四十里至社婆村。明代迁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两千年间,该县数更其名、四移其治,致使学界将故东武阳县城与武阳郡城混为一谈,引发故东武阳县城址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和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之争。本文试就故东武阳县设置年代及城址进行考证,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3.
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为武阳县。北周曾于乐平县置武阳郡,武阳县属之。唐代改武阳县为武圣县、朝城县。北宋将其治所东迁四十里至社婆村。明代迁至今山东莘县朝城镇。两千年间,该县数更其名、四移其治,致使学界将故东武阳县城与武阳郡城混为一谈,引发故东武阳县城址在今河南南乐县韩张镇和今山东莘县东南十里之争。本文试就故东武阳县设置年代及城址进行考证,以求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4.
办好县中对服务国家城镇化战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县中发展中出现的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力量减弱、经费保障不足、办学理念滞后、“虹吸”效应加剧的困境,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巩固优质生源;多措并举,壮大师资力量;加大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改革,提升办学品质等策略,促进县中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正>在今年伊宁县庆六一"科技小发明"大赛中,我的手工作品《登月飞船》获得了"科技小发明"一等奖。不瞒您说,这个奖可是我玩出来的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国民政府时期县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取得全国政权后,各地县财政沿袭了清末以来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并存的双轨体制。在这种双轨制下,县财政存在滥征苛捐杂税、家产制管理和政出多门等严重弊病。国民政府通过整合县财政机构、建立独立征收机构和县公库、调整收支系统等措施,对县财政体制进行改革。至20世纪40年代初,县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最终实现了整合。中国的县财政,从清代只有国家财政而无自治财政,到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并存的双轨制,再到国民政府时期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的并轨整合,经历了一个适应现代化趋势的改革过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县域普通高中面临优质教育资源流失、教学质量不断下滑、教育公信力持续下降的“塌陷”困境,县域普通高中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软腰”,一旦“塌陷”,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崩溃。文章以教育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从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出发,发现生态输入不足、生态运转失衡、生态输出式微是造成“县中塌陷”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从三方面提出帮助县域普通高中走出“塌陷”困境的策略:保持县域普通高中生态流通道畅通,营造支持性的教育生态环境;遵循县域普通高中生态位演进规律,构建一体化资源共享生态格局;发挥教育生态链协同效应,促进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生态平衡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菰城置县考     
文章以《史记》、嘉泰《吴兴志》、乾隆《湖州府志》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等原始和权威史著为依据,重新考证菰城县置县的时间和主体,提出了与当下多数学者所持观点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挖掘县域普通高中(县中)走出“陷中”困境的本土经验,对更有效推动我国县中振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总结成功避免“陷中”的13个省份18所典型县中的办学经验的共性与差异,概括出三种县中避免“办学滞后”的办学模式:以政策帮扶、制度改革、财政支持为典型做法的政策激励型;以高质量教师培训和重视学生需求为典型做法的以人为本型;以衔接高校和县中、加强校际合作为典型做法的交流赋能型。借鉴实践经验,得到部分启示:走出“陷中”须重视县中政策落实,助力县中管理改革;注重教师人文关怀,增强任教归属感;转变县中育人理念,多渠道促进教育补偿;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提高县中教育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刘邦卫 《天中学刊》2005,20(4):59-61
加强城市化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切实提高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当前特别是要增加城市的数量."整县改市"曾经给我国城市化带来过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长远来看,"整县改市"被叫停是明智的,我们必须借鉴外国城市化过程中设市的做法和经验,取而代之以"县下设市"的设市体制来设立更多真正意义的城市,引领真正市制的复归,以更好促进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指南。贫困山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山区特点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打造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文化活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民生,奋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县中塌陷”已成为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县中塌陷”映射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重重危机,即“唯分数”主导下学生个性的失语,“唯升学”主导下高中多样化功能的失位,功利主义教育逻辑主导下高中教育秩序的失范,“分数GDP”主导下教育伦理与责任的失守。“县中塌陷”将抑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增强教育不公平的叠加效应,影响教育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加剧社会阶层固化。为此,特色发展逻辑应是当下县域普通高中振兴应遵循的基本逻辑。县中振兴的特色发展逻辑意味着县中发展在质量观、公平观、资源观和方法论上的全面转向。以特色发展促进县中振兴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县中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学科特色为主导、以地域文化为底色”的学生个性发展支持系统,构建县中特色发展的专业支持系统,多方协同实现县中办学自主权的释放和增能。  相似文献   

13.
县中振兴是“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之一。有效推进县中振兴需要从主体理性和制度规范的双重角度揭示县中发展的微观逻辑、剖析县中塌陷的制度成因,并探索长效振兴的可行路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升学逻辑指导下,学生家长、行政部门与普通高中三大主体会主动做出生源流动、生源留住与生源竞争的理性行动。制度漏洞是造成县中塌陷的关键原因:社会力量办学的制度尝试与规范不力导致市场逻辑冲击县中;“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导致县际高中教育经费差距巨大;生源保障制度缺失导致县中在生源竞争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历时性视角下,主体理性与制度规范之间呈现出“不同步变化的双向互动”关系。为尊重主体理性选择规律并有效弥补制度漏洞,需要引进、留住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县中教师,健全、落实和用好一套有效的县中制度,改革、构建和打造一个良好的县中生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结合出土简书与传世文献,对汉代敦煌郡所属各县建立时间、地点、背景作了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的县制发端于春秋时期,但当时比较正规的县制只存在于楚、晋两国。春秋楚、晋两国县制生成的途径、性质、特点及体制有异有同,晋国并且出现郡小县大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6.
我国郡县制由最初的郡县混治,郡县分离到最后逐渐演变成了以郡统县的局面,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由确立走向完善的过程.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划的确立和改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汉置观县,属东郡,上溯至夏启王子武观所封观国,下延至东汉改置为卫县,并设卫公国,北魏改置为卫国县,隋代改置为观城县,北宋徙治所于今山东莘县观城镇,直至公元1956年撤销观城县。期间四千年,既一脉相承,又变化频仍。至于观国遗址、西汉以降所置县之名称、治所、版图的变更,仍缺乏系统研究,实有必要予以探索和廓清。  相似文献   

18.
后进县和谐社会建设的差距很大,制约因素较多,任务艰巨。后进县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要坚持发展求和谐,统筹兼顾促和谐,改革创新保和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自学考试在县政府所在地设置考点,数量渐增,在我省自学考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县设考点实践证明切实可行,但必须认真实施,加强管理和规范,排除各种隐患,保证万无一失。  相似文献   

20.
刘艳 《现代企业教育》2006,(14):184-185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困难县的现状、形成原因,提出了缓解财政困难出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