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志海 《科教文汇》2023,(4):174-176
如今,自上而下各级部门都在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每一位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深挖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更应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探索中华各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史菲 《知识窗》2023,(4):45-47
民族院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是构建团结文明和谐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当前,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质量和培训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基于此,文章从青海民族大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状入手,对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运用机遇和应对挑战的必要,也是历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历程的中华民族的时代呼唤,又是我国“大一统”历史信仰的时代表达。作为一项重要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廓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础性问题,为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课,对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打牢领导根基、情感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以及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因受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宗教消极影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时的有限性存在不对称、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教学载体和方法运用不够创新、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五观课”教育不够重视等困境。需要从加强组织领导、丰富教学内容,建强师资力量、创新载体和方法等方面加以破解,以助力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一书是由虎有泽等联合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论文集.该书中既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探究,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机制研究》等;也有基于具体实例的分析,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实践——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蒙、汉民族关系研究——以乌拉特后旗为例》等;同时,既有对古代民族文化发展的梳理,如《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中原文化认同意识——以契丹人为例》等;也有立足当前背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的探讨,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用“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浅析“五个认同”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纽带,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培养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的有效途径。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和大肆抹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要使各族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铭刻历史烙印,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在学习中树立民族情怀,推进民族团结,做民族友好的领路人,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实现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7.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为主,了解培育的现实意义,明确培育的基本要求,从文化润疆、国家一统、课程思政理念下思考强化培育效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统计数据表明,在“两个大局”交织交融的背景下,青年学生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五个认同”的认知程度很高,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和荣誉感非常强,参与专题讲座和主题实践活动意愿强烈,更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是,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认知不够清晰,对“五个认同”表述不准确,学校专题讲座和主题实践活动较少而且单一。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抓住“主线”聚焦“纲”,坚定“五个认同”,加强主阵地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和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实践养成,不断深化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提供历史支撑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是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强大和政权的稳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挖掘民族文化,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话语是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教育话语是一种介质,它不仅体现着民族团结思想和观念,还型塑规约着民族团结实践。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高高在上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必须扎根人民,回应人民呼声,解决人民问题,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伟大目标。所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话语生成,实际是依托于原有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在新时代民族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实现从以民族团结理论范式到以教育为手段指向民族团结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即,把握战略部署:指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发展方向;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引擎”;嵌入教育管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1,(4)
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中,从金戈铁马到保家卫国,河套各族共同开发了生活的土地,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经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面貌。不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增进了解,加强依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梳理河套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有利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胡小剪 《科教文汇》2020,(11):33-34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人们在生存、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逐渐凝聚成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重要席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息息相关,并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与内容,因此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以解决当前爱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升爱国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真正迸发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允昌 《软科学》2005,19(6):68-70
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统一的,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同时培育其创新精神,将更有效地实现大学德育的目标,使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3.
李文娟 《科教文汇》2012,(7):12-12,6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法制观念,是高校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汪涛 《科教文汇》2014,(15):10-1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并存,多元文化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必然形成激荡和碰撞,加之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民族高校生会产生诸多矛盾与困惑。本文在对民族高校生德育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加强民族高校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指出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交锋,民族高校生的道德教育要增强对话意识,创新民主、开放的新型教育管理手段,以不断提升新时期民族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延伸,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华就读的华侨华人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在世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大华文教育中应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运用文献资料对目前在华高校就读的华侨华人大学生进行武术教育现状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从政策、师资、教材等方面的对策来提升大华文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是一种向往和憧憬,是中华民族奋斗的动力源泉。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应当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寄予厚望。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关于中国梦的教育,用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来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劳动以及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本文将中医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主要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引导广大高校师生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劳动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劳动教育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预备劳动力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其劳动素养的高低对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刻不容缓。该文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等角度展开研究,发现统一多方面积极因素的影响以发挥教育合力,能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武玉骥 《科教文汇》2013,(11):43-43
学校教育在任何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都起着基石作用,这种作用蕴含着民族发展潜能,决定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学校教育要规范。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需要规范。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核心是技能教学,它既是完成其他目标的载体,又是实现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更是形成规范的体育技能的保障。学生掌握技能的规范程度,不仅为自身体育锻炼打基础,更重要的是代表国家规范标准和形象。这两方面都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才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上网不但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途径,但这也使研究生的"三观"及思想意识极易受网络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认知。该文深入研究了新时代高校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为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一流研究生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