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档案事业发展,档案学话语体系建设成为传播档案故事、传递档案声音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沉默螺旋理论,指出档案学话语体系建设在学科、学人、学术平台三个维度均有“失声”现象,并通过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所面临的沉默螺旋现状,探索学科体系、学人梯队、学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发声”之道,以期为档案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助力新时代档案事业中流击楫、勇攀高峰。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增强中国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理论研究。[研究设计/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政策分析法,解析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机理与路径。[结论/发现]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历经从学科创建到话语创建、从学科独立到话语独立、从学科自强到话语自强、从学科自信到话语自信的发展与演变。从现实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肩负着阐释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构建融通中外开放自信的档案学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创新能力、推进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大众传播、强化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国际传播的时代使命。为此,亟需兼顾历史与现实,坚持本土化与国际性相统一、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内向性与外向性相统一,强化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支撑,立足中国实际打造中国档案学派,扎根中国大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面向“两个大局”推进理论创新,以时代为观照融通中外话语表达。[创新/价值]厘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经纬、主要任务、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档案话语意指档案内容所映射的叙事意义以及围绕档案建构过程的参与要素。后保管模式下,档案话语发生多维转向更迭,具体表现在话语构成、话语实践以及话语秩序等方面。通过解构具体实践中的权责矛盾、范式冲突、职能失调、本体危机等外化困境,窥探档案话语在后保管模式应用中理念转向与实践转向的速率适配性问题,进而提出话语形成的控制原则、话语场域的参与原则以及话语描述的分立原则的柔性策略,为实现档案话语体系的全新构建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掀起一场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实践的深刻变革,由此,计算档案学应运而生.通过分析我国计算档案学酝酿产生的应然性,考察我国计算档案学发展的茫然,探索该领域在我国发展的潜在危机,从使然性审视的角度出发,以话语自觉、档案自觉、学术自觉三个维度思考我国计算档案学的发展进路,以期提出进一步开展我国计算档案学相关研究和工作的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现代档案学理论学说——档案学本体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确定了档案学本体论的研究视角,从档案实践经验角度出发审视档案学理论的形成。接着,具体阐释了构成档案学本体论的相关概念及其组织结构,进而推演出完整的层次结构模型,说明现代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实践的密切关系以及对传统档案学理论的继承与包容。在此基础上,得到档案学本体论自身的特征,及其与传统的档案学概论在结构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档案学术语体系的发展反映了学科的成熟与进步水平。近年来,档案与文化遗产的融合成为理论与实践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业界对诸多相关概念的使用存在混用、乱用的现象,对档案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边界缺乏科学清晰的界定。立足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对档案文化遗产的认识,在系统阐释相关概念体系的同时,科学界定档案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并对档案文化遗产领域衍生的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档案学界关于档案学学科体系和档案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其次,分析了宗培岭教授关于中国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第三,论证了档案学学科体系与档案学理论体系的构成。该文认为,档案学学科体系主要由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和技术档案学构成;档案学理论体系应由档案学基础理论和档案学应用理论构成,不应该包括档案学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唐启 《档案学研究》2021,35(1):12-17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布局,揭示了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并将档案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揭示。从自在与自为的视角,对当前档案学术研究中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下‘中国’话语的逆差”“‘信息技术革命’下‘档案’定位的迷失”及“‘三大支柱理论’下‘学术’厚度的不足”三大矛盾进行了总结及分析,阐释了中国档案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必要性。最后,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个角度提出档案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习近平新思想的指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中国档案实践的统一及吸收外来话语及回归汉语表达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档案人才能力构成为基础,确立了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并据此对档案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教学计划进行了详细地设计,最后提出了档案学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知识考古学》中"档案"概念的准确解读是传播和应用福柯档案思想的前提.通过文献研究,从文法和内涵两个方面阐述了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对"档案"这一词语的创造性误用.福柯借助修辞的转义首次将"档案"锻造为哲学概念,建构了一种全新的意义与 自洽的逻辑.福柯只保留了"档案"作为物时本身固有的组织方式和空间形象,并在对"语言"与"话语"、"历史学"与"考古学"、"文献"与"遗迹"等术语进行转换与误用的过程中,为"档案"的内涵、研究方式、表征形态注入了新的含义."档案(馆)"成为特定时代文化模式的抽象概括,扮演着"历史先验"的角色,定义了认知领域的整体结构及其自我运转的秩序,并生成了各种知识形态的遗迹.由于福柯对"档案"概念的再造,以及他对档案实物遗迹的考古,这些冠以"档案"之名又"反档案"的理论和研究实践与档案学形成了一种张力.梳理福柯的档案思想对于档案学的跨学科汲养、档案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更新、档案文化研究的批判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档案:历史话语的霸权、缺失及丰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社会中,档案在历史研究和话语解释中居于一种霸权地位,档案的构成自然亦以官方档案、政治档案为主要,民间和社会的领域一般是不包括在内的。所以,这种档案话语霸权面对历史和社会的丰富性,必然表现出记忆缺失的特征。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同历史学科社会史研究思潮的兴盛一样,档案学与档案工作实践不断走向社会大众和生活的各层面,突破与丰富是其对社会历史记忆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学术话语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方向性延伸,也是数字出版学是否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文章以话语概念沿革为切入点,提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是基于特定语境,承载和传递数字出版观念、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语言运用,是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所指。进而就数字出版学术话语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出版学术话语的内涵包括识别数字出版活动实践与研究成果、强调数字技术对出版活动的建构意义和反映数字出版实践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外延则包括时间维度的数字出版学术体系生成的阶段性言语,以及空间维度的凝聚数字出版学术实践与成果的多维形态表达。该研究对推动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促进数字出版学跨国界跨学科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斌  杨文 《图书情报知识》2020,(3):28-40,62
[目的/意义]梳理和分析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为档案学学科体系建设和档案学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档案实践工作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洞见与支持。[研究设计/方法]以我国档案学领域2015—2019年间在《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上刊载的所有论文、出台的重要政策、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立项的国家课题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此得出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并对其进行阐释和说明。[结论/发现]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包括:档案学研究、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新一代数字和网络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资源体系与服务体系建设、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非遗档案管理、档案职业、档案与记忆、数字人文与档案、档案治理、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价值]梳理和分析了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已成为时代话题,我国有关大数据的报道和讨论已蜂拥而至,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迎接这一重大挑战,大数据已然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相比之下作为信息范畴的档案学界反而谈论不多。文章拟从大数据的概念特征、档案实践、档案科研出发提出档案学领域探讨大数据的必要性,通过发现新环境下档案现象和档案理论面临的新问题,阐述了大数据时代档案学的挑战,进而从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档案学研究方法论、档案工作模式、档案学理论体系分析大数据时代档案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人文与档案学跨学科背景下,通过探讨“数字人文”等概念的内涵,调研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现状及数字人文对现有服务体系构成要素中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凸显基于数字人文视角的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通过列举实践案例以论证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最后从管理、技术、法规维度构建数字人文视角下的高校档案馆档案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InterPARES项目中document,record,archives等档案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差异,以及该概念体系与我国档案学概念体系中记录、文档、文件和档案等术语的对照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document与记录对应关系,重点分析了record对应于文件或者档案的合理和不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7.
档案学研究中政治话语的转变与社会政治话语体系从"革命"到"建设"的变化基本相符。由于缺乏关于政治对学术思维和语言已发生侵蚀的反思,使得在这一转变中出现了制约档案学发展的政治困境,即从以前对政治的过度依附,错误地转变为现在对政治的离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要认识后保管时代对档案学的影响,就要说明原有档案学逻辑起点存在着其逻辑极限,超出了这个极限,档案学理论就面临着体系上的重新构架;同时,理解后保管时代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应具有的共同概念基础,如文件的构成要素、多维的文件运动,系统论与工程管理思想,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体系等.当然,从目前看,档案学界对于这种挑战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已基本上从仓促应战过渡到了从容应对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通过对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及其建构的理论研究,深化学界对此知识体系的认识,并推动其建构。[方法/过程]阐释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和构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解析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当代意义,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探究。[结果/结论 ]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特定的逻辑基础和方法论,围绕本学科的元问题,扎根本土实践开展研究所形成的知识系列,它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3个层面的知识。建构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档案学人的学科自觉及理论建构在新时代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中国档案学人打破西方档案学中心主义、建构档案天下大同的学科使命。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档案学研究内容广博,外国档案学研究内容精深;中国档案学研究主体以高校档案专业教师为主,外国档案学研究主体以档案实际工作者为主;中国档案学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外国档案学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中外档案学研究的明显差异性不是偶然出现的,它与中外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教育体系和各国研究历史传统、档案职业专业化水平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在本文中,作者对产生这三个方面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