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守法主体应该是具有法治思维和生态思维的“人”,是生态人格和法权人格的融合体,这样的“生态人”是生态意识和法治意识内化一体的生态人,守法成为其行为的一般性准则。塑造这样的“守法生态人”的过程就是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社会公众主体协同法治的过程,是实施最严密和最严格的环境法律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守法是法律运行的关键环节,守法效益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法律运行效益的实现程度。从伦理学视角观测守法本身及其过程主要是为实现守法效益的最大化挖掘伦理化的资源,为守法本身及其过程的主体认知确立道德超越程式。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法治化理念的宏观背景下,对大学生守法意识、守法行为的伦理化要求有一个从道德感知、认知、完善的体认过程,是从守法自在到守法自为,再到守法自由的升华过程,也是不断减少或杜绝守法的“非理性状态”,保持“感性自为状态”,达向“理性自觉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守法教育学应当是法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专门教育公民和组织守法的教育学。我国创立守法教育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守法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与守法教育相关的问题,需要综合采用哲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守法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交叉学科的某些内容,而且必须围绕其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其理论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需要朝着日臻完善的法治方向不断探索与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主导思想。在实现法治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存在着一些误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我们对“法治”理解不够。从行政权力的特点及我国行政执法的现状来看,要实现法治,政府必须率先守法。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浙江”首先要对浙江的法治现状有个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的思路。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首要的问题。在建立评价体系过程中,应主要结合我国现行法治系统运行机制将浙江法治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公民法治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层次结构。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尽可能排除法治环境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建立判断矩阵,结合问卷调查、座谈会,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分值,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使“法治浙江”的建设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是我国封建法制最健全的时期。贞观法制的推行,维护和巩固了唐初的政治统治,社会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作为最高统治唐太宗的法治思想,对贞观法律的制定与推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立法、司法和守法之风中可见太宗礼法合一,依礼制法的法律思想体系。在唐太宗礼法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唐律》保障了“贞观之治”的实现,奠定了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刑法的规范,为以后  相似文献   

7.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法治观的理论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制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折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将环境保护设为优先因素是新生态文明时代有效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依托,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应当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系、构建新时代生态司法制度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守法普遍化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建设与守法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公民自觉守法意识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公民自觉守法意识的最终形成则需要道德的支撑,为此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增强全民自觉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需要通过法治来实现并保障其运行和发展,其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对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现在:法律是现代社会社会调控的基本依据和社会和谐的评价标准。社会民众的普遍守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国家权力的依法行使是社会和谐的关键,通过法律的途径公正地解决社会冲突则是社会和谐的最后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王树义  周迪 《高校理论战线》2014,(2):114-124,159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执政党为何反复提生态文明建设?何谓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本文从上述问题入手,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环境保护领域,应当通过加强环境法治,转变环境法治运行思路,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相似文献   

12.
金融生态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在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的开端,但是黔东南州金融生态环境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局限,基础差、起点低,成为制约经济金融发展的“瓶颈”,影响了黔东南州经济崛起战略的实施。因此,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黔东南州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法治首先是政府守法。政府拥有最大的强制权力,对于人民的生活、行为选择有着最大的影响,因此政府就必须确实地执行事先规定规范好的律则,少一点不行,多一点也不行。少一点.那就刺激、鼓励了投机的行为,助长了社会不公平的感受,严重破坏大家对于自我行为的预期与责任。有人可以在规则之外得到特权,得到额外的利益,那谁还愿意当傻瓜按着...  相似文献   

14.
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是全民守法的重要基础。基于“立学应世”教学主张的法律案例教学,要注意法律案例类型选择的多样化。开展有时代感的法律案例教学可促进学生与时俱进,增强学法、守法意识;开展网络谣言类法律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明晓是非,培养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开展生活化的法律案例教学可启发学生自我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培养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以各类法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多维立体全面地提升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全民守法,助推全面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的核心——"普遍守法"从执法和守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依靠环境德治,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制体系,完善生态立法,加强生态司法,规范生态执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建设西部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当前,在建设西部生态文明进程中,法治环境存在着生态立法滞后、环境执法不力以及民众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和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社会是中国法治建设走不出的背景。社会转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结构是乡土社会的法和现代社会的法并存与对立。法治建设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都要立足于转型中国的客观事实,观瞻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一体同构性,正视区域法治的差异性,撷一种法律与政治妥协的智慧,以开阔的视野,在坚持法治基本理念、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探求具有“相对合理主义”的中国现代法治之术。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支撑存在很多缺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完善生态法律制度,加强生态建设执法力度,健全司法机制,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的增长,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日益严峻。在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紧迫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异常尖锐的矛盾,实施环境法治成为必选。实际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环境法治中协调人类福祉和自然权利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福祉和自然权利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